第二阶段雏形阶段。约在清末,拉魂腔表演形式上出现了“压花场”,随着其演出丰富,又出现了简单班子和半职业、职业性的泗州戏艺人,而压花场表演的好坏是决定这些简单班子能否保存下来,泗州戏在四十年前演出的剧目大多是一些小对和对子戏(生、旦、丑),比较受观众喜爱的剧目有《喝面叶》、《拦马》等。这一时期,“拉魂腔”已经逐渐具备戏曲的雏形。
第三阶段变革成型阶段。为了满足当地观众对人物的故事情节的心理需求,当时的“对子戏”经过发展后过渡到”马瑞雪“和“七装”,“马瑞雪”意指一丑、一旦,“七装”则指戏名。1910年前后,拉魂腔由于受到苏北海州流动到淮北“大罗班子”的影响,在声腔上废除了人声帮腔形式,拉魂腔艺人中开始出现了女演员,如李宝琴、周凤云等。此后,历史上出现了男女同台演出的形式。约在1920年左右,因固定班社形成,演出场所开始从农村向着城市发展,1930年前后“拉魂腔”首次进入蚌埠市。随着表演艺术、戏剧唱腔日趋成熟,此时,已经积累了一大批剧目,后来又吸收了像京剧、花鼓、梆剧等唱腔艺术。这是比较有名的戏目有《鲜花记》《英台劝嫁》等。
第四阶段繁盛阶段。泗州戏发展辉煌阶段其主要是在50年代的初期和60年代左右,1941年,泗州戏主要发展现状是作为一种宣传抗战时期的真人真事改编成的戏剧,其中最为著名的《窦娥冤》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在1943年、1946年、1949年代期间,淮北行署多次组织“拉魂腔”艺人集训,当时的李家班子经常与新四军拂晓剧团同台演出[2],比较受欢迎的有《劝夫从军》、《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1952年正式将拉魂腔改为泗州戏。这时期在社会上涌现了一些职业泗州戏剧团。如1953经过泗洪县人民政府批准的李家班子与丁家班子合并而成的泗洪泗州戏剧团。1954年,泗洪县从安徽省划分到江苏省后,泗州戏以其独具魅力的拉魂腔,在江苏境内开始广泛流传。最为突出的是泗州戏在华东优尔省一市戏曲表演大会中,李宝琴、霍桂霞等优秀演员在此次表演中取得优秀成绩。还有一些比较著名的剧目被拍成了戏,如《拾棉花》。1957年期间,泗州戏演员们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后,受到、周恩来、刘少奇、张治中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当时演出的剧目如《打干棒》、《思盼》等。
上一篇:如何激发幼儿学习钢琴得兴趣
下一篇:浅析歌剧《唐璜》中唐•奥塔维奥的艺术形象塑造

歌剧选段《恨是高山仇是海》艺术表现之探析

音乐剧《梦想的坚守》艺术探析

歌剧咏叹调《不幸的人生》演唱探析

越调名家申小梅在《收姜...

湖南岳阳花鼓戏的调查与研究

鲁南柳琴戏的风格特点和发展困境

即墨柳腔的继承与发展探析

公寓空调设计任务书

C#学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

志愿者活动的调查问卷表

10万元能开儿童乐园吗,我...

国内外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

AT89C52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

医院财务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措施【2367字】

承德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