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七巧灯舞”不同于其他地域的七巧灯舞,它是“字舞”与“灯舞”相结合的方式,舞者边唱边舞并摆成“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一些有趣的图形。新沂七巧灯舞不但具有独特的样式,也具有浓厚的本地特色。每至佳节夜晚,锣鼓喧天,七巧灯变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唯恐错过了七巧灯拼出的每个字每个图,一阵掌声,一片叫好,寄托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本土民间艺术的热爱。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现代元素的介入,新沂七巧灯舞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自然也面临着民族元素逐渐缺失的严峻问题,所幸的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场搜救和保护传统文化的社会工作风潮中,这一传统文化引起了人民群众和文艺工作者的关注。经过学者孜孜不倦的调研和记录,到1997年新沂七巧灯舞终于被记入《中国舞蹈志》,至2009年又被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记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新沂七巧灯舞越发被人们重视,随着江淮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新沂七巧灯舞在其发展与传播的过程中,因其独特历史背景,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内容。
二 新沂七巧灯舞的表演形式和内容
新沂七巧灯舞穿插在在民间乡会期间表演,乡会从正月初二开始延续到正月十五收会,舞蹈本身具有一定的表演程式,表演开始,表演者在头灯人的带领下,表演者伴随着锣鼓伴奏前后紧跟持灯入场,随后绕场一周,锣鼓声停,表演者舞步放慢,主灯人引词副灯人和唱,唱《转堂》。唱完锣鼓敲响时,舞者再绕场一周,将灯摆成一字或摆一个图。这样,每绕台一周,便摆出一个字或一个图案,然后再变换队形,摆出第二个字或图案,直至摆列完整为止,表演中头灯把握整体节奏。入场后绕场——唱《转堂》——锣鼓伴舞——摆字再不断反复的过程,展现了新沂七巧灯舞表演本身严格而规范的逻辑过程。
新沂七巧灯舞的表演者多为儿童,每组七人或七男童或七女童。男童打扮为:头扎红巾,身穿粉红色对襟褂,红裤子;女童打扮:粉红色镶边大襟上衣,前襟刺绣花卉,粉红色裤子,裤角镶黑边。表演者手持正方形、菱形、三角形的七巧灯进行表演。灵巧的儿童们多用细碎轻快的“台步”,这样的步子是七巧灯舞完成拼字,及绕场展示图案的需要。孩子们用这样的台步,或疾或缓,或飞跑,步伐轻盈利落,表演的都得心应手。儿童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才能在表演过程中进行的“绕场”是舞蹈所具有的独特的舞台调度方式。在绕场的过程中,孩子们整队行路,头灯(教练员)领先,其余持灯随后,成单行环绕舞台(一般是麦场、空地)。
新沂七巧灯舞的表演可以分成祭祀类、祈福类、农事类和娱乐类,其表演本身既能反映农民对安宁富足生活的企盼,源Z自L优尔W文·论^文]网[www.youerw.com,也能够在散发出浓郁乡土气息的同时,表达出农民们的朴实和善良。详细的说,其表演的内容包含企盼“天下大治、国泰民安、人事太平”的、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事平安”的“五谷丰登”、传播“时事动态、历史知识、生活知识”的、模仿实物状物状景的四个部分。摆出的字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新沂七巧灯舞就属于乞求五谷丰登、天下大治、人事太平的,摆出的图案为“一字金”、“二字方”、“三座山”、“四节塔”、“五华顶”、“六字形”、“七星剑”、“八字平”、“九字盅”、“青云桥”、“曾字皮”、“石碑高”的新沂七巧灯舞,就属于模仿实物状物状景之列。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新沂七巧灯舞的表演程式和风格是严谨的、有逻辑性的,它的表演内容是丰富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