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应用型高等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应突出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而目前大学生构成较为多样化,教学实施中不确定因素很多,从而使教学实践活动更为复杂。因此,系统性。连贯性的课堂理论授课,仅立足论文网于知识的传授过程,这种单向的。被动的教学过程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缺失,不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充分发挥。
20世纪70年代,西方教育界提出合作式学习的新型教学法。通过研究证明[2],该教学法适用于各年龄阶段课堂。然而在大学阶段的课堂上,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合作式学习的采纳率并不高。而护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护理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护理研究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护生所学的科研知识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真正掌握[3]。虽然目前关于小组合作性学习对护理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讨已有相关报道[4,5],但合作性管理小组在大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尚未见相关报道。
因此,在充分认识合作性学习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优化组合,探讨合作性管理小组的组建在护理研究课程教学中的优势和相关问题,使大学生在合作性学习的同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监督与管理,在一定期限内完成自主科研项目,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护理研究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理念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一。合作性管理的含义
合作性管理是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性管理小组的组建和小组互动式分享完成共同的学习。科研目标,并构建积极的相互依赖。相互管理关系的过程。因此,小组互动与成员关系是合作性管理的核心特征。在护理研究课教学中,小组互动是在学生的业余时间共同分享知识,共同探究,形成多边。双向的反馈机制。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授课内容,必须在合作性管理小组的互动分享过程中逐渐接受并掌握。
同时,小组成员之间强调的是积极的依赖。和谐管理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外在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动机,更重视学生的自我调节与协调能力。因此,合作性管理是通过管理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讨论。鼓励。支持。帮助。敦促等一系列合作互动过程,共同解决课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起实现学习。科研目标,从而共享探索成就。体验协作快乐,齐心协力地完成学习。科研任务,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5]。
二。合作性管理的教学策略
在护理研究课程教学中,合作性管理适合采取以团体探究策略为主,共同学习策略为辅的教学策略。整个教学过程是在配合教师完成课堂理论授课之后,学生共同的业余时间内完成。具体内容与步骤包括:教师首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完成管理小组的组建;然后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研究选题;教师与小组成员讨论分析,对选题进行评估并修饰;由各组成员根据选题决定研究方法与成员分工;各组成员自行进行探究设计和资料的收集;最后由各组提出初步成果报告并进行师生共同讨论与评估。在此过程中,教师适当安排各阶段相关作业,设计学习与科研的情景,并适时指导学生合作技巧和管理技巧,培养学生的分享观念。
三。合作性管理小组的组建原则和调整方法
护理研究课的理论教学要求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建合作性管理小组。因为合作性管理小组是一种结构化。程式化的小组,也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部分。由于合作性管理小组与学生的心理因素。学习成绩。校园的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其组成方法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地验证,并加以修改。在参考等学者[6]对合作式学习团队组建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考虑组建合作性管理小组时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四。合作性管理小组的调整方法
合作性管理小组组建过程中强调小组成员构成的异质性。小组异质性越高,学生的思想碰撞越多,对于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更充分。全面,观点也更加多样化;并且异质学生更希望形成一种学生间的认同感,这使得学生间的互动式分享效果越明显。因此,对已组建的管理小组,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成绩。管理能力和科研水平应进行适当的调整。调整的主要方面包括以下三个内容。
(一)学习成绩
假如某个小组学习成绩的平均分偏离全班均分2分以上的,成绩偏高的组应调出高分的学生加入成绩偏低的组,而成绩偏低的组调出低分的学生加入成绩偏高的组,直到相对平衡。
(二)科研水平
在可能的情况下,保证每一小组中至少有2人的科研能力比较强或曾参与过科研项目,包括曾参与教师的项目或院级。校级。省级等相关大学生项目;不够的情况下,平均分配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到各合作管理组。
(三)管理能力
在可能的情况下,保证每一小组中至少有1人的管理能力比较强,例如目前或曾经是班级或学生会的干部等。
在组建过程中,应避免让学生自主组成项目团队,以防止小组成员发生一边倒情况。例如科研能力强的学生组成一个队,而科研能力较弱的学生被迫组成另外一个队;或者男生组成一个队,女生组成一个队。这样,无法公平。合理地体现合作性管理小组的运行及其效果评价。五。合作性管理小组的基本要素
为保证每位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不断学习。进步,达到护理研究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护生的科研能力,在组建合作性管理小组时应注重五个基本要素。
(一)积极的相互依赖
在协作进行科研项目的情景中,需要发挥合作管理小组的作用,小组成员之间必须是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围绕护理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结合小组自主选题,各成员分工明确,缺一不可,必须做到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监督。
(二)面对面地促进性交互
为完成共同的科研项目目标,小组成员必须通过不断地。积极地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取长补短,达到相互提高的效果。成员合作越好,每位学生的参与度就越高,小组效率也就越高,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三)个人责任
为得到同辈的认同,在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以完成本人的职责。当然,除了明确个人责任以外,还需要测量和评估个人行为的效率和效果,使小组成员每个人始终保持足够的被评价的焦虑状态,从而激发其后续积极参与行为的动机。
(四)社交技能
在开展护理研究过程中,无论从小组外部的协调,如文献的检索。专家的咨询。科研资料的收集等方面,或异质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均需要一定的社交技能,它是维持合作学习与合作研究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五)小组过程处理
合作管理小组运行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进行相关问题的调整与处理,掌控整个小组和科研项目的进行,目的是提高小组成员工作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从而达到组建合作管理小组的最终目标。
上述五个方面能否达到良好效果,关键在于能否建立公正。有效的评价机制。而传统的卷面考试很难反映学生真实的护理研究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可以通过护理科研论文的撰写或相关科研项目立项作为合作式管理小组的评价机制。
六。合作性管理的意义
尽管当代大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与科研愿望,勇于尝试和探索,但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个体差异。因此合作性管理小组可以采用一定的合作程序和方法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不统一,让其充分体验,带动小组各成员积极融入学习环境与科研情景,并在同辈的监督。敦促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科研的参与度。
目前护理临床实践过程中亟需综合能力较好的护理人员,需要能够辩证地分析各种临床问题,并且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是护理人员必备的能力要求。合作性管理可以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协调。磨合,不断培养护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在相互监督。关注的过程中,学生为争取同辈的认同,充分发挥其独特性,不断地促进护理研究课程的理论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实现学生本人和他人的学习效果最大化;另外,由于存在个人责任和共同目标,可以使学生学会横向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对护理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探究,提高正确处理临床不确定性因素的能力。因此,合作性管理小组在护理研究课教学中具有深远的教学改革意义。
在护理研究课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性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生以项目为驱动,组建团队进行护理研究的全过程实践,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并通过团队的合作式学习与合作式管理模式逐步提高护生的科研意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研究素质。
当然,在大学的教学实践中,并不能轻易判断某一种教学方法一定是令人满意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其相对的适宜情景,合作性管理的应用也不例外,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大学课堂理论授课的一种必要补充,在培养护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合作性管理在护理研究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