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以及其护理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方法以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到2012年12月的100例新生儿重度窒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复苏方法对患者实施论文网抢救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技术对患者实施抢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情况,将结果加以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46例,占总比例的92。0百分号,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41例,占总比例的82。0百分号,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而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新生儿重度窒息实施综合技术抢救方式显著优于传统复苏方式,能够减少患者的死亡率,使抢救成功率提高,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出现,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使用。
[中图分类号]R47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68-01
在医院新生儿科室中,新生儿窒息属于一类急危症,比较多见,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实施新生儿窒息抢救复苏方式对于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新生儿重度窒息的出现也属于引起窒息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进行及时的抢救护理能够显著的减少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1]。本文选取100例新生儿重度窒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复苏方法对患者实施抢救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技术对患者实施抢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现将具体报告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到2012年12月的100例新生儿重度窒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全部符合新生儿重度窒息诊断标准[2],两组患者在分娩方式。体重。性别等方面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复苏方式进行抢救;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技术,患者在确诊之后,马上为其实施气管插管,通过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倘若患者没有心跳,将肾上腺素滴入到患者的气管之内,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使用纳洛酮0。4mg以及氯化钠2ml实施静脉注射,之后实施静脉泵入多巴酚丁胺。多巴胺以及立其丁,之后为患者清理口鼻异物,进行保暖护理,为患者实施抗氧化治疗,使用丹参。地塞米松以及维生素C,治疗全部为微泵泵入,不能够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对患者的血气指标实施观察,特别需要注意患者的呼吸。心率。精神。脉搏。尿量。瞳孔以及中心静脉压,倘若发生异常需要马上向医生报告,新生儿重度窒息会引起缺血以及缺氧性脑病,因此需要严格观察患者的四肢肌张力。瞳孔以及意识等,倘若患者发生抽搐,需要警惕是否出现颅内出血,此外,重度窒息患者容易发生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容易被忽视,需要观察患者的皮肤弹性,是否出现水肿等[3]。针对羊水粪染窒息的患者实施插管以及吸痰等操作,会刺激患者的喉头出血以及水肿,需要使用地塞米松1滴滴入到患者气管。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临床症状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其中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46例,占总比例的92。0百分号,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41例,占总比例的82。0百分号,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值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而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值见表2。
3讨论
针对新生儿重度窒息,患者的大脑停止供养4分钟就会出现不能逆转的危险,所以对患者实施及时的供养非常主要,需要将患者口鼻内的异物清理干净,引起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主要原因是不嫩吸出深部羊水和分泌物,实施气管插管可以充分暴露患者的气管,使用呼吸机能够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4]。本文选取00例新生儿重度窒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复苏方法对患者实施抢救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技术对患者实施抢救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46例,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41例,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而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由此可见,针对新生儿重度窒息实施综合技术抢救方式显著优于传统复苏方式,能够减少患者的死亡率,使抢救成功率提高,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出现,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使用。
观察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以及其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