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伴发糖尿病的临床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伴发糖尿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1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0例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伴发糖尿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常规行糖尿病护理和精神科护理,论文网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精细化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4。02±1。47)mmol/L]和餐后2h血糖水平[(8。67±2。37)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92±1。39)mmol/L。(10。97±1。98)mmol/L]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29百分号)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百分号),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伴发糖尿病患者积极采用精细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提升血糖控制效果,患者接受度较好,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中图分类号]R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17)01(b)-0133-02
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是临床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类型,这类患者需长时间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而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内分泌系统影响较大,显著增加了患者糖尿病发病风险,需及时控制患者糖尿病进展[1-2]。为此,该次研究选择2015年2月―2016年1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0例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伴发糖尿病作为研究对象,精细化护理临床应用效果及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1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0例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伴发糖尿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存在明确的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病史,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临床体征。糖耐量试验及血糖指标均符WHO关于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该研究经院伦理委会批准,两组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5。17±17。58)岁,病程10个月~6年,平均病程(3。24±2。68)年。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54。23±16。14)岁,病程8个月~6年,平均病程(3。37±2。5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行糖尿病护理和精神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精细化护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药物治疗干预患者需同时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和降糖药物,两者存在干扰作用,糖代谢干扰作为严重,因而需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血糖指标变化,及时将异常血糖监测结果告知医生,尽快调整抗精神药物和降糖药物。同时,与患者家属一同监督患者服药,严格按医嘱给药,避免漏服。错服。同时,告知患者或家属可能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1。2。2健康宣教干预患者入院后,尽快安排统一健康教育指导,并结合患者情况进行一对一的健康宣教。健康宣教中,应讲解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糖尿病疾病发展进程。疾病间影响关系,抗精神病药物与降糖药物作用关系,降糖药物服用时间。漏服/错服危害等,使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该病治疗,积极配合治疗。
1。2。3个性化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情绪变化,与患者。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发现患者?性情绪反应严重或精神病性症状加重时,应尽快稳定患者情绪,并通知医师,及时尽快控制患者负性情绪反应和精神病性症状,提高生活主动性,以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
1。2。4个体生活干预根据患者情况为其安排膳食,明确规定每日主食。蔬菜。肉蛋奶的摄入量,避免食用高糖。高热量食物,告知家属应监督患者饮食,避免影响血糖控制效果。告知患者和家属,需注意个人卫生清洁,避免出现皮肤损伤和各类感染性疾病。鼓励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下,进行户外的慢跑。做操。散步等运动,但需注意饭后运动,运动时间不应过长。
1。3观察指标
1。3。1血糖指标监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严密的血糖监测,密切关注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等血糖指标变化,并作统计学分析。
1。3。2护理满意度评估两组患者离院前,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估,该院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项目包括:服务态度。服务主动性。服务技能。治疗效果。健康指导效果等,总评分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护理满意度越高。评分0~100分,评分越好表明护理满意度越高;评分0~60分为一般,评分61~70分为一般,评分71~100分为满意;护理满意度(百分号)=(样本数-不满意)/样本数×100百分号。两组有效问卷收回率为100百分号。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百分号)]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29百分号)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百分号),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近年来,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病率增加,其中不乏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伴发糖尿病者,这类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存在难以积极配合治疗。抗拒治疗。血糖控制效果不佳等问题,对于控制患者病情较为不利,需采用可靠的护理干预方法,改善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患者配合不佳。治??效果差等问题,进而改善预后[3]。该院在长期的精神分裂症伴发糖尿病临床护理中发现,这类患者护理风险因素较多,护理措施复杂,而合并躁狂症者更增加了不配合治疗的风险,因而既要做好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护理,同时又要强化糖尿病护理,逐一击破护理困难点[4]。精细化护理是一种全面。细致的护理模式,强调整体到全面的护理细节优化,可应对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伴发糖尿病患者复杂性临床护理[5]。经该次研究验证后发现,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4。02±1。47)mmol/L]和餐后2h血糖水平[(8。67±2。37)m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92±1。39)mmol/L。(10。97±1。98)mmol/L]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精细化护理提升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血糖控制水平改善良好。此外,该次研究对患者的反馈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4。29百分号)显著高于对照组(77。14百分号),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伴发糖尿病患者对精细化护理满意度较高,且较为认同该护理模式,临床应用可行性较高。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伴发糖尿病患者积极采用精细化护理干预措施,可强化临床护理全面性和综合性,进而提升血糖控制效果,患者接受度较好,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精神分裂症与躁狂症伴发糖尿病的临床护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