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小儿肺炎中的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86-02
随着现代临床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也应当顺应其发展的趋势,由原来相对单一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社会模式。心理模式以及生论文网物模式。心理护理是护理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心理护理事业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心理护理已悄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8例1―3岁肺炎患儿,采用心理护理方式帮助患儿进行康复治疗,临床效果良好,患儿家长满意度较高。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8例1―3岁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8例,女70例;1―2岁患儿115例,2岁―3岁患儿53例。入院时患儿有发热。咳嗽症状,双肺听诊有中小水泡音,均符合小儿肺炎诊断标准[1]。其中有呼吸困难症状患儿113例,口周发绀患儿68例,发热症状患儿136例,肺纹理增多和肺门模糊患儿92例。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心理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84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以及入院时病情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严格遵照医嘱给予患儿相关治疗,并及时告知患儿家长孩子的病情变化情况。心理护理组患儿入院时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每天开始治疗前由均由护士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效果(心力衰竭发生率和治愈率)。患儿家长焦虑评分变化情况以及家长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住院时间的比较
心理护理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5。2±1。64)d,常规护理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7。3±1。58)d,心理护理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护理组,(t=7。68,P<0。05)。
2。2两组患儿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治愈率的比较
常规护理组心力衰竭发生11例,治愈5例;心理护理组心力衰竭发生3例,治愈2例。具体见表1。
2。3两组患儿家长焦虑评分的比较
心理护理组:经循证护理后[2],患儿家长的焦虑评分由护理前(48。6±6。7)分降至(31。3±6。2)分,有显著性差异(t=7。317,P<0。05);常规护理组患儿家长的焦虑评分由护理前(46。4±6。3)分降至(38。7±6。5)分,有显著性差异(t=4。354,P<0。05)。将常规护理组和心理护理组的焦虑评分进行对比后发现,后者的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前者(t=3。546,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心理护理是指专业的护理人员通过一系列护理手段。运用心理学理论帮助患者保持最佳身心状态,最大限度控制消极影响和不良情绪[3]。心理护理能够有效解决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负面情绪,达到非药物治疗效果。本研究对分别168例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结果显示心理护理组患儿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护理组患儿住院时间,患儿家长焦虑评分显著降低,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中的患儿由于肺炎住院,对于医院环境十分陌生,容易产生恐惧和焦虑不安的情绪。研究发现,人出现情绪紧张时会导致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迅速增高,继而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症状,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4]。对于幼儿患者而言尤其需要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帮助其适应医院的陌生环境和特殊的生活方式。肺炎患儿在住院期间由于输液和肌肉注射等从而带来许多创伤,这些治疗手段均可能使患儿产生恐惧和焦虑感;由于治疗需要还要求患儿口服药物,而药物存在的异味也会导致患儿抵制药物治疗,产生抗药心理[5]。因此医护人员应当加强学习,充分认识抗药心理,认真倾听患儿的抗药理由,对患儿的抗药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等,及时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患儿抗药心理加以纠正以配合医生治疗。如患儿能够自行表达疾病感受,护理人员应当经常到病房与患儿进行沟通和交谈,与患儿成为朋友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愿意配合后续治疗;如患儿尚不能自行表达疾病感受,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游戏。音乐等方式分散患儿的注意力,让患儿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康复。
心理护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现代临床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以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进步。只有护理学发展并普及开来,医护人员才能充分认知患者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采取对应的技术进行心理护理。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全面认识肺炎患儿的心理活动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实施恰当的心理护理,使患儿生理。心理感到舒适愉快,取得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对促进患儿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护理在小儿肺炎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