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5-0-01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冠心病介入治疗的20[1],为常见疾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治疗难度系数较大,手术成功率低,远期效果差。论文网目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方法选择仍然存在较大差异。药物涂层球囊为一种新的介入器械,具有抑制血管内皮增生等效果,因此本次主要分析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作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我科室收治的3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患者疾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纳入标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符合Medina分型:1,1,1;0,1;0,1,1分型;边支≥2。0mm;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衰竭;合并肿瘤;既往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史;不适合支架置入术。本次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56-73岁,平均(64。5±2。6)岁,所有患者均同意本次治疗方法,并签订相关协议。
1。2方法
选择2根治疗导丝分别进入主。边支血管中,半顺应性球囊预扩张主。分支病变。药物球涂層球囊于边支血管释放45-60s,释放完毕后球囊留置于分支血管内。药物洗脱支架送入主支血管中,并与已经释放完毕药物的分支涂层球囊对吻释放。撤开分支球囊,主支支架球囊再次高压扩张,造影复查后结束治疗。
患者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mg/d,75mg/d硫酸氢氯吡格雷。术后1。3。6个月电话随访,总结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3数据分析
组间数据纳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分析,数据比较后P值(双侧)<0。05为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情况
3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以左前降支。对角支分叉病变为主,一共23例(76。7百分号),左主干分叉4例(13。3百分号),2例左回旋支钝缘分叉病变(6。7百分号),1例右冠状动脉钝缘分叉病变(3。3百分号)。
2。2介入治疗效果
30例患者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成功率为100百分号。本次共使用SequentPlesse30个,直径为(2。3±0。2)mm,长度为(15。2±0。9)mm,释放压力(6。9±0。5)atm,释放时间(52。0±5。9)s。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所有患者主。分支血流均满足T1MI3级要求,主支血管残余狭窄<10百分号,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百分号。主支血管最小管腔直径术前为(1。1±0。3)mm,术后为(3。4±0。5)mm,前后差异显著(t=1。23,P=0。041);分支术前为(1。6±0。7)mm,术后为(1。9±0。8)mm,前后差异显著(t=1。09,P=0。049)。
2。3术后随访
术后1。3。6个月电话随访,均无发现患者出现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提示该种治疗方式具有较高安全性。
3讨论
药物涂层球囊为一种新型介入治疗器械,以球囊为抗细胞增殖药物载体,球囊扩张时会想冠状动脉血管壁释放抗增殖药物,从而达到抑制血管内皮增生的目的,目前该种治疗方法已经在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等多种疾病治疗中获得广泛应用。
本次对于3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采取药物涂层球囊,结果显示30例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率为100。0百分号,主支血管以及分支血管直径均明显扩张,前后差异显著(P<0。05)。
获得以上效果主要由于药物涂层球囊具有以下优点:
(1)药物释放支架释放药物均匀,可使得不同病变部位均获得治疗;
(2)损伤血管内膜同时伴随高浓度抗增殖药物释放,有效减小边支血管内膜增生,减少再狭窄发生;无异物置入,降低血栓风险;对于冠状动脉解剖以及功能影响较小,术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本次对30例患者进行术后1。3。6个月电话随访结果无一例出现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充分证实其具安全系数高优点。
经本次研究笔者认为: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具有明显保护效果,并且安全系数高,值得推荐使用。最后由于时间关系,本次随访仅为6个月,且入组患者较少,如需获得更精准数据需要加大样本量以及延长随访时间。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边支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