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沟通在小儿骨科护理中应用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小儿骨科患者的治疗中采用治疗性沟通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为其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该院骨科收治的440例小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治疗的不同时间,采用简单随论文网机抽样方式,将440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为单号入院者,共220例,临床期间给予治疗性沟通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为双号入院患儿,共计220例,临床期间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干预效果。结果经历时3个月的治疗和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0百分号。80。0百分号,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积极配合程度为93。0百分号,对照组为70。0百分号,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骨科患者加强治疗期间的治疗性沟通能够帮助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增强其临床治疗的自信心,提高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c)-0176-02
在经济文明不断进步以及医疗改革逐渐深化的过程中,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意识和护理意识逐渐增强,对临床护理的要求逐渐提高。如何做好临床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逐渐成为医院的重要工作内容。整体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1],其中,治疗性沟通逐渐引起关注,当前,国内外护理界均认为治疗性沟通是最能够体现护士工作价值的护理行为之一。通常,小儿骨科患者的病程较长,对其进行治疗性沟通干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小儿患者由于其年龄原因,对于疼痛程度的耐受不强,语言沟通和理解能力较差,对做好护患沟通造成一定的障碍。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该院骨科收治的440例小儿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究小儿骨科患者的治疗中,采用治疗性沟通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该院骨科收治的440例小儿患者,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严格的临床问诊。检查。辅助检查和诊断,所有患儿均符合WHO中规定的相关诊断标准[2];所有患儿均为四肢骨折,其中男性患者378例,女性患者66例;最大年龄13岁,最小年龄7岁,中位年龄为(10。14±2。02)岁;根据患儿入院治疗的不同时间(以单号。双号为标准),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将其分为两组,经初步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两组患儿进行对比研究。
1。2方法
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临床期间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干预,具体内容按照标准教育模板进行。观察组患者临床期间加强治疗性沟通,主要沟通方式有以下4种:①听;②说;③非语言沟通;④换位思考。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分析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使用(百分号)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标准。
2结果
经临床观察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满意度为95。0百分号,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满意度为80。0百分号,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积极配合程度为93。0百分号,对照组为70。0百分号,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出院时间为(12。31±2。03)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6。34±3。40)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治疗性沟通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对一般沟通进行的更加细致。具体的应用,属于一种心理治疗工具。能够提高患者适应环境和克服心理障碍的能力。治疗性沟通主要是针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给予的有目的。具有服务精神。和谐的沟通方式[3],其主要的措施如下。
3。1听
在临床治疗和护理期间,积极倾听患者的主诉不只是单纯的倾听过程,还能够从中了解患者的情感。身体。认知等情况。通常,小儿患者恐惧治疗,爱哭闹,为此,护士应耐心的对待,使用温和的眼神与患者交流,保持微笑。鼓励患儿诉说自己的苦闷,帮助其排解。
3。2说
在临床干预期间,应注意说的场合和时间,努力营造良好的治疗和护理氛围,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使用针对性的语言。哭闹不安的患者可以等待其安静后告知患儿临床治疗的目的,禁止强行制止患儿。治疗期间不断的鼓励患儿,对于急躁的患儿也应注意语言。方式。态度等,只有保证良好。融洽。和谐的护患关系,才能够为临床治疗。护理营造出安逸。舒适。温暖的气氛[4]。对于学龄期的儿童,与其沟通时应尽量使用患儿能够接受的语言,然而对于年龄幼小的患儿,在日常护理中可以多逗乐患儿,使患儿产生信赖感,减少其对护士和护理工作的抵触情绪,进而帮助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3。3非语言沟通
通常,在临床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在进行语言交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非语言交流的技巧,这对语言交流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相关研究显示,沟通中55百分号为肢体语言,语调占据其中的38百分号,而沟通的内容之占据其中的7百分号[5],可见非语言沟通对于护理干预的重要意义。护理过程中,护士的关怀眼神。微笑等都会使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心,显著的提高护患交流的效果。例如,在患儿能够忍受疼痛配合临床护理时,可以对其竖大拇指以表示鼓励,或者与患者聊天转移其注意力。面对患儿提出的问题,护士应以关怀。专注的眼神注视对方,并对其进行一一的耐心解答[6-7]。在进行日常病房巡视时遇见患儿应与其微笑或打招呼。在临床护理沟通的过程中,应针对患儿的据体情况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态度。表情等,以免患儿产生抵触情绪,使护患沟通进入不良的状态。
3。4换位思考
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在与患儿进行沟通时,应多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思考和对待,保证语气和蔼。态度温和,使患儿能够感到关心和爱护,为患儿营造良好的治疗和护理环境,保证患儿情绪良好时再进入沟通正题[8]。同时,平时应多寻找与患儿之间的共同话题,提高患儿对护士的兴趣和信任,使之认为护士就是他的亲人,也会显著的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
经该组研究可见,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强化治疗性沟通,能够有效的帮助患儿调节自身的不良情绪,帮助其逐渐远离疾病状态,能够积极的配合临床护理工作,进而促进临床症状的恢复和改善临床疗效,应加强重视。
治疗性沟通在小儿骨科护理中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