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
儿科患儿在临床病症人群中属于一个特殊性人群,临床上因为小儿的认知功能发育问题,因此在临床上称儿科为哑科“,对此类患儿需要开展综合性护理工作,医护人员不但需要向患者描述病症的一般表现症状与护理需求,还需要面对患儿的家属,所以医护人员需要强化和论文网患儿之间的交流沟通,以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1]。针对此类患儿,在对其沟通过程中除了使用语言沟通外还需要使用肢体语言沟通,本次研究中抽取了我院部分患儿对其开展基础护理与肢体语言护理,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11月入院接受治疗的104例儿科患者,其中男性患儿56例,女性患儿48例,平均年龄(6。5±3。5)岁。患儿入院分别为紫癜。急性肾炎。腹泻。肺炎和肾病综合征等。
随机将104例患儿分成A组和B组,每组52例患儿,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基本相似,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对其开展常规护理工作,A组患儿在此护理基础上联合肢体语言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微笑护理:在开展护理工作前,对所有儿科患儿的护理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在护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始终保持微笑面对,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给患儿留下良好的印象,让患儿与家属都能够感受一个良好的交流气氛,减少患儿和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存在的距离感,密切护患关系;(2)强化关心: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一对一的和患儿沟通,为患儿提供足够的关心与爱护,多和患儿进行肢体语言沟通能够密切护患关系,让患儿愿意亲近护理人员,护理人员通过对患儿病情的积极观察与热心的向家属汇报,可以让患儿家属体会到护理人员的用心,让患儿家属对患儿的情况能够有一个及时的了解,对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有积极性作用;(3)安抚动作:在护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保持体贴情绪,在检查患儿状态时要保持动作的轻柔,例如在抚摸患儿发热额头的时候,要先轻轻抚摸患儿额头[2]。在听诊时,要保持细心耐心的态度,动作不可强硬,尽量的轻柔以打消患儿的抵触情绪;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如果出现恐惧不安的情绪,护理人员需要轻抚患儿的身体,以减少患儿内心存在的焦虑情绪,安抚患儿以让患者能够在平静的状态下接受治疗;(4)细心安抚:护理人员在和患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为患者提升帮助与支持,患儿接受治疗的时候,可能因为周围病房环境的问题或者治疗的疼痛而使得患儿出现不安。恐惧等情绪,患儿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疼痛,身体与情绪反应便会越加激烈[3]。这个时候护理人员需要紧紧握住患儿的双手,为患儿提供鼓励和支持,减轻患儿内心的恐惧情绪,让患儿尽量的保持镇定;(5)善于肢体语言的利用:护理人员在和患儿接触的时候要尽量的保持轻柔和缓的动作,面对患儿时要保持得体的穿着,才能够为患儿带去良好的印象,增加患儿的亲切感,密切护患关系[4]。不一样的身体姿势给患儿表达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如直立给人的印象为严肃,跷二郎腿给人一种不认真负责的态度。不好的肢体语言会让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失去信心或者质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医院的形象塑造也是不利的。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保持得体的姿态,给患儿家属带来安全感。
1。3评定标准
安全接受:患儿主动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治疗与护理动作,不惧怕打针吃药;部分接受:患儿对部分治疗与护理有抵触情绪,医护人员开导后可配合治疗;部分抵触:患者不愿意主动接受治疗,内心存在恐惧情绪,经常哭闹但是不得不接受治疗;完全抵触:患儿有较强的抵触心理,对护理人员与家长的话听不进去,造成治疗工作难以为继。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数据资料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做处理,计数使用百分号进行表示,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对比使用x2做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接受护理动作后,A组患儿的接受率为92。3百分号,B组患儿的接受率为69。2百分号,两组患儿接受率对比,B组明显高于A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参见下表。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对比
3。讨论
肢体语言也是姿势语言,在某种环境下使用身体语言。身体动作等进行信息传递的语言形态表达。虽然肢体语言不是语言因子,但是其存在可观性。真实性的特点,在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应用能够填补语言中的不尽不足[5]。
从本次研究中显示,对患儿开展肢体语言护理的A组患儿,遵义性明显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B组,显示在对患儿开展护理过程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能够强化患儿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在小儿治疗护理过程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能够获得良好应用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6]。
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