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荀子民本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
中国民本思想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初露端倪,例如《尚书·五子之歌》中指出:“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2],意思就是说:百姓是国家的基础,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够太平安宁,这句话承认了人民对治理国家和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性。商纣王残忍暴虐,引起民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武王伐纣灭商,始建周朝,他吸取教训,看到了百姓的重要力量,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的背景之下,诸多知识分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孔子与孟子。孔子的民本思想并未形成具体的理论体系,他继承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重视“人”的地位与作用,提出了“为仁由己”、“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有学者指出“孔子对仁的解释并不一样,然其中有一条比较鲜明:‘爱人’” [3]。从孔子的“仁爱”这一思想主张中,不难看出,孔子对百姓命运的关注,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能够为广大民众谋取福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对其进行发扬,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萧公权有言:“《尚书》有‘民为邦本’的言论,孟子殆最能阐发其旨” [4]。孟子主张“性善论”,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由此进一步深化了对君民关系的理解。在孟子看来,统治者应当爱护人民,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得以实现,如果君王无道,人民极有可能会推翻君王的统治。
1。3 荀子民本思想产生的个人因素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荀子本人的人生经历对他的民本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史记·孟荀列传》:“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
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5]2348。在稷下学宫,荀子对各家学说进行批判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进行了综合、改进、融合,最终成为融合各家学说的大学者、大思想家。在齐国稷下学宫的经历对于荀子民本思想的成熟有着重大意义。
荀子早年曾对齐国报以殷切希望,他的思想深受齐学影响,或者说,深受稷下学宫的影响。但是,《史记·孟荀列传》:“齐人或馋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以兰陵令” [5]2348。从这可见,荀子在稷下学宫后期之时曾受到齐人排挤,在之后,荀子离开齐国而前往楚国,居于兰陵。荀子在兰陵任职兰陵令也不是毫无波折的,他成为兰陵令不久,就有人向春申君进献谗言,只好离开楚国,回到赵国。
荀子民本思想的研究(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0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