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中國學生体育學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6223字】

时间:2023-03-08 12:58来源:毕业论文
中國學生体育學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6223字】

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4-0005-05


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4-0005-05

ConstructionoftheframeworksystemofChinesestudent’s

physicaledu论文网cationdisciplinarycoremakings

YUSu-mei

(NationalInstituteofEducationalSciences,Beijing100088,China)

Abstract:Theauthorstudiedthedimensionsandcoreelementsofstudent’sphysicaleducationdisciplinarycoremakings,interpretedtherationalityandaccuracyofdimensiondeterminationandelementselection,anddrewthefollowingconclusions:Chinesestudent’sphysicaleducationdisciplinarycoremakingsshouldconsistofsuch3dimensionsassportsspirit,exercisepracticeandhealthpromotion,whicharespecificallydividedinto6elements:sportsspiritincludessportsemotionandsportscharacters;exercisepracticeincludesexerciseskillsandexercisehabits;heathpromotionincludeshealthknowledgeandhealthbehaviors。

Keywords:schoolphysicaleducation;physicaleducationdisciplinarycoremakingsofstudents;sportsspirit;exercisepractice;healthpromotion;China

在??前世界教育发展总趋势的推动下,国际上教育界不约而同地探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命题,而且,很多国家已经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最终目标和最佳答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EU)分别推出素养等式和核心素养参考框架,林崇德团队研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也已经出炉,说明国内外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时,多数已聚焦在核心素养上。新一轮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各个学科需从自身学科价值和特性出发,构建具有学科特征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就体育学科而言,构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是大势所趋。只有明确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体系,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目前,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研究还刚刚起步,高中课标组专家从体育品德。运动技能。健康行为3个维度建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姜勇等[1]提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包含3维度9要素的框架:人与工具(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体育创新);人与自己(健康体能。心理健康。体育意识);人与社会(社会适应。迁移能力。体育道德)。

综合分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素养等式。欧盟核心素养参考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以及部分学科研究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和核心要素的确定,还不够完整和精准。因此,本研究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和素养的本质特征,对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进行探讨,试图厘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以及维度与要素的内部关系,以期更好地指导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

1构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依据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照搬或机械模仿其他学科。因为体育作为操作性知识,具有学科的特殊性。而且,国家对体育又十分重视并提出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再加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建构完整的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有着较为明确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1。1欧盟核心素养框架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提供重要参考

核心素养与终身学习战略是欧盟各项教育计划与政策的两个基本点。21世纪初,欧盟首次提出,将发展核心素养与终身学习相结合,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发展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成人通过终身学习来完善和更新自身的核心素养。可见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且伴随终身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完成并终结的过程。欧盟核心素养主体由知识。技能和态度3个维度组成,核心素养要素集中在:使用母语交流。使用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文化觉识与文化表达等8个方面[2]。欧盟核心素养框架为欧盟教育与培训系统确立了一个以素养为核心的目标体系,并使得欧盟各项教育与培训政策和计划有了统一的顶层设计“。各成员国的教育政策制定,特别是课程改革,也因此有了可供参照的框架和方向,各成员国在发展本国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与世界发展同步。欧盟核心素养内容所传达的课程理念,突出表现在由强调学科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习得的分科课程,到强调学科间的互动。共同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的改变,以及新的整合型课程(或单元)的建立。这对的体育课程改革,尤其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的确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学科内向学科外转化的课程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维度不能仅仅确立在单一的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上,而是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完整构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1。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素养等式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奠定理论基础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7年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2003年出版了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2005年发布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率先提出核心素养“结构模型,试图解决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3]。并通过9年的研究,推导出一个经典的素养等式,即:素养=(知?R+能力)态度。这一等式表明,素养不单纯等于知识,素养也不单纯等于能力,一个人素养高低,除了知识和能力两个关键要素,更离不开态度的决定作用。态度在等式中的特殊位置告诉我们,假如态度是个负值,知识越丰富,能力越强,素养就会越低。相反,假如态度是个正值,知识越丰富,能力越强,素养就会越高。因此,在建构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时候,其核心内容也要包含与体育学科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态度3个方面。

1。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明确了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已经发布,是由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率领全国相关专家学者历经3年的研究成果,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维度,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其中,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而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4]。这些维度围绕着知识与技能学习积累,自主有效管理实现自主发展意愿,以及增强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等多元化综合体现。由此得到启发,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也要以高站位。宽视野。促发展为基本思路和方向性引领。

1。4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27号文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提供了明确政策导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以下简称27号文)中强调:强化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也明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6]由此看来,不仅国家对学校体育高度重视,而且,构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将能发挥其重要作用。27号文中还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这些明确的要求更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维度要素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1。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非常重视并强调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并明确提出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以及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7]由此可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强调健康优先,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前提下,更加强调了强化学校健康教育,注重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健康行为的引导,使健康促进得到应有的保障。因此,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确定健康促进“这一维度,显得尤为重要。

1。6体育学科的独特性对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提出了明确要求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课程性质,即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8]该课程呈现出基础性“,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学习和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更突出实践性“,课程性质中强调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是要通过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锻炼以及行为养成,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体育学科自身的性质给我们构建学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维度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思路,即运动实践“和健康促进“相关能力的培养可以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维度。除此之外,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第2条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重点提出了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基本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为此,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建构之重要维度体育精神“的培养便可以初步确定。

2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维度与核心要素的确定

2。1三维度的确定

通过对构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依据的综合分析,参阅已有对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又对全国部分知名专家。学者和教研员。一线教师的访谈后,认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初步理解为体育与健康素养,可以具体化为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3大维度。这些维度的确定依据,来源于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政策导向或是课标规定以及受访者的共识,而且,从体育学科教学的功能价值体现看,这3个维度都能够在学科教学和学生的多元化培养中得以实现。其中,体育精神,是体育学科所特有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培养价值体现,也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运动实践,重点集中在学生运动实践能力的形成上,一旦学生具有了运动实践的能力,不仅终身参与体育锻炼有了重要保障,而且,还能够为学生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健康促进这个维度,与运动实践相似,也主要集中在能力上,尤其是促进健康的能力,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身心健康就有了保障。为此,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这3个方面缺一不可。2。2六要素的确定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维度确定以后,还需要对3个维度进一步细化,即每一个维度包含哪些核心要素。

1)体育精神及核心要素。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是公平。公正。公开及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体育精神包含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体育情感指学生在课内外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持续。稳定的态度体验,表现出对体育的热爱,尤其对体育浓厚兴趣,这种兴趣能提升参与水平。体育品格是体育的品德和人格特征,如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勇敢拼搏。刻苦锻炼。互相激励等。体育精神是培养运动实践。健康促进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2)运动实践及核心要素。

运动实践是构成体育素养的关键维度,指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事体育活动。由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两大要素组成,运动能力既包含走。跑。跳。爬。翻等基本运动能力,也包含篮球。足球。游泳等用于比赛或日常锻炼的专项运动技能;运动习惯是运动的惯常行为,是通过不断参与体育活动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如每天下午坚持打球,或每周固定几天按时锻炼等。如果学生拥有运动能力而未养成锻炼习惯,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就难以发挥促进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作用。就素养的培育而言,掌握运动技能与养成锻炼习惯同等重要。

3)健康促进及核心要素。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这是渥太华宪章中的明确表述。另外,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布伦特兰在2000年的第5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对健康促进做了清晰的界定:健康促进就是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9]健康促进可以看作一个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促进健康的基本?l件保障,包含两个关键要素,即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其中,健康知识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能否做出良好健康行为的前提。健康知识掌握多少,对健康促进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别。健康行为多指有利于促进健康的良好行为,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和维持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当然,有时,也会有一些人做出健康不良行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促进能力,就是要强化健康良好行为的培养。

3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及关联性

3。1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

框架多指结构形式,而体系重在完整性。因此,考虑到各维度与要素的相互关系,下面以图示的方式呈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图1)。

图1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9]

从图1可以看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3个维度既有一定的层次性又协调统一,从精神层面到身体活动,最终指向健康。但又各有侧重,体育精神表达的是情。品双育,重在育“,强化情“与品“的培育,突显育人价值;运动实践表达的是能。习相随,重在随“,强化能“与习“形影不离,强调运动习惯不可缺失;健康促进表达的是知。行合一,重在合“,知“与行“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健康。

3。2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关联性

1)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维度的关联性。

之所以将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确定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3个维度,其主要根源在于3维度不仅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能力与态度的集中表现,而且,3维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培养学生拥有体育精神,是其他两个维度顺利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如只有对体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有积极参与运动的欲望和恒久性,并逐步养成习惯,从而促进健康。而运动实践,是体育精神的显性呈现,也是最终促进健康的关键和桥梁。就健康促进这一维度而言,既是人们拥有并保持健康的积极行动,也是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中目标性维度,也就是说,体育精神。运动实践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3维度的层次递进性和目标统一性是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基本框架之精髓。

2)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关联性。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中的6个要素相互关联,并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除了各维度内部要素表现出情品双育“能习相随“和知行合一“的内在联系外,6个要素也是相互促进的。实际上,对于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而言,不仅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力体现,还要有良好的积极态度。而这6要素中,健康知识是一个学生一生促进健康都必备的;运动能力是核心素养中的能力层面的要素体现;而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均为良好态度的表现;健康行为与运动习惯是拥有了一定健康知识。运动能力。积极态度的综合表达。当一个人有了良好积极的态度,又具备了一定的健康知识,达到了一定的运动能力,具有健康的行为和运动习惯,才能真正有效促进学生终身健康发展。这6个要素协调统一。稳步发展,体育与健康素养的培育方能显现并逐步得到完善。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不只是体育与健康素养的叠加,而是包含着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3大维度的完整体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和课内外的有效衔接性练习,逐步掌握并形成的有利于学生终身健康发展所需和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

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

中國學生体育學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6223字】: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4611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