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喷薄而出的创作之源
生于1973年的邵远庆同那个时代很多怀揣梦想的文学青年一样,对文字情有独钟,可是他们那个年代光有梦想是不行的,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吧,梦想并不能像馒头一样填饱肚子,他们得吃饱了才能继续自己的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他们不会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去权衡理想和现实的迥然差异,他们也不会两者相较择其利,他们只是像在冰天雪地里畅想着前方一定会有火光会有温暖般憧憬着前路有光,虔诚得让今日的我们汗颜,邵远庆也是那支文字梦大军中的一员,他把他儿时的梦想,他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都像慈母给临行的游子缝衣样一针一线缝进了岁月里。看他的小说集《乡村寓言》里《沿着老路奔跑》一篇,不难看出作者本人也曾经历过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的痛苦挣扎,故事里的主人公甚至为了自己的文学梦而和在父母看来高攀了的县城媳妇离婚,而且也不愿意屈膝回到以前的正式工作岗位去上班,他的忘年交朋友方达成也没能劝得动他,倔强而又固执。他的老师王之民也是一个做了一辈子文学梦的人,在得知自己的学生因为搞文学而和妻子离了婚,他对学生为了文学而“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大加赞扬,并且慷慨激昂地说了一句“我们一生不抛弃文学,也不能被文学抛弃”, [1]斩钉截铁、落地有声。故事里有个细节让人看了既心酸又沉重,老师王之民给“我”不知打哪翻出来一本破旧杂志让“我”拜读,“我们本土一个穷得连饭都吃不上的诗人在权威杂志星星诗刊发表的组诗《牛和诗》”,[1]牛是农村耕种必不可缺的牲畜,该是象征着艰辛的生活现状吧,而诗则是代表着精神层面的追求,是精神享受,生存和生活缺一不可。篇名《沿着老路奔跑》是极富寓意的,“我”继承了老师王之民的衣钵,在文学创作的这条老路上沿着他的轨迹以飞蛾扑火的心态勇往直前。
读邵远庆的小说,我们不难窥出他所处时代文学青年作家梦萌芽滋长乃至破土而出的寒冷生存环境,那个时代,有作家梦总会被人扣上“不务正业”的帽子,创作环境远不如今时今日这般宽松,也得不到包括亲人的支持,《沿着老路奔跑》里的“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醉心文学创作,老婆铁心和“我”离了婚,可是“我”仍坚持不懈循着老路奔跑。我想,邵远庆最终决定继续这条道路必定也经过了这番心路挣扎吧,他的文学梦成长得曲折,但最终却是瓜熟蒂落的好结局,正如他的《大象无形》中,主人公刘大文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完成了期盼已久的心愿,就像于华在读邵远庆中篇小说《大象无形》中写道的:“《莽原》2009年第1期的头题,是青年作家邵远庆的中篇小说《大象无形》。读之,其叙事风格的纪实感,人物形象的亲切感,都让人耳目为之一新、心灵为之温润。”[3]邵远庆经历了风雨兼程的历练,最终修成正果。 邵远庆小说的叙事策略(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6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