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这种过早承担责任的经历,导致李商隐的敏感,优柔寡断,这也导致他的诗歌所表现出的感伤。李商隐一生漂泊辗转,可谓跌宕起伏。他的生平经历中,牛李争是不得不提的一个重大事件,同时这也是晚唐时期朝堂之上的重大事件之一。
牛李争使得李商隐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而后果也是惨痛的。李商隐虽然考中进士,但是在复试时被除名,他没有及时获得一个正式的官职。之后虽然成为了朝廷正式一员,但是官名低微,仕途波折,期间丧母更是给他的仕途一个沉重打击。李商隐做官时间远远没有他做幕僚的时间长,也正是长时间的幕僚身份,渐渐耗光了他的做官之心。尤其他的妻子在大中五年去世一事,使得李商隐在后来的日子里真正的对做官死了心。八年后,李商隐在家乡病故。
观其一生,可谓“孤苦飘零,落拓失意。”[2]李白作诗豪放,与他所处时代有关,盛唐时期的强大与富贵自然孕育出李白这样的大诗人。李商隐清高悲观,也与他的经历有关,命运贫苦,国家濒危,李商隐又怎么可能乐观豪放得起来?
李商隐的咏物诗中氤氲着悲苦孤独的情绪,时常寄寓自己的人生感慨于物中,例如《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起句忆往昔,也曾经在东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怎曾料到,清秋时节,斜阳暮霭,老蝉哀鸣,已经又是另外一番样子。在这柳树身上,我们不难看到李商隐自己的影子。曾经在仕途上有过春风得意的日子,但是很快春风不再,留下的只有义山一抹孤单可怜的清影。其实这种感慨在其他咏物诗中很常见,无论是什么景物,在李商隐的眼中,都带上了自己可悲可叹的身世色彩与人生感叹,而这也正是李商隐咏物诗的诗歌风格——感伤悲凉。
(二)借物自况
借物自况是大部分咏物诗都有的现象,李商隐也不例外,但是他独具特色的一点在于他所咏之物,不同于盛唐时期诗人对物的选择。李商隐偏好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这一点导致了李商隐与其它诗人诗歌的一点不同,就在于情真。刻意的选择使诗歌空洞无情,而不经意的着眼之处,由日常之物而起诗情,所写之诗,必定是满含情意。例如《赠荷花》: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这一首算是李商隐诗歌中比较易懂的一首,表达的感情也十分直露。与其他诗歌相比,也少了很多愁云惨雾,节奏欢快起来。但是细细品读,还是不难看出,诗中所表达出来的“渴求知己,寻找依托之情”[3]是李商隐的心声。牛李争,夹在其中的李商隐两面不讨好,几乎没有人可以信任。所以他希望有一个人可以像绿叶一样与他这朵荷花“卷舒开合任天真”。很多诗人描写荷花,大多是赞美其开放热烈,很少有人可以将荷花与绿叶的关系和其他花比较,这是一个很新的视角,而李商隐这首诗流传至今,依然光彩依旧。 李商隐的咏物诗研究(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8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