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人名用字规律研究的意义和现状
(一)研究的意义
在社会交际中,首先人们接触的就是对方的名字,如果你的名字很讲究,往往会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首先通过对中国人名用字规律的研究,我们能更好的为自己为他人选择一个恰当的名字。名字是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代号,它的基本功能是为了使自己区别与他人的标志。因此,取名也是一门艺术,是人们有意识地运用语言来体现其志趣、目的的言语行为。对中国人名用字规律的研究有利于以指导人们恰当取名,避免姓名登记中的尴尬。
其次儒学思想在中国深入人心。它所倡导的一些价值观念与文化素养,已深深地扎根于华夏子孙的心中,更体现在中国人名用字的选取上。如“忠孝仁义、宽厚谦诚、正心修身、清正廉明、保全信恕、叔季伯仲”[1]等词语用字,在中国人名用字中俯拾皆是。
再次本文运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人名用字规律的调查、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其所蕴涵的思想理念是无比深湛的,它涉及的领域几乎涵盖了中国的哲学、历史、宗教、政治、经济、民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因此深入研究中国人名用字,无疑对了解中国民俗和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
最后中国人名用字规律的研究成果也有助于对姓名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姓名学、文化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总是相互依存、交错发展的。部分是不可能脱离整体而存在的,对中国人名用字规律的研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支,其研究成果必定会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中其他学科的发展。
(二)研究的现状
1.国内的现状
“国内学者对人名规范化问题的讨论,一方面从人名的社会语言学功能着眼,分析人名用字的特点和问题,考查人名用字的特点对语言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技术化管理的角度,探讨人名用字定量在信息管理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人名规范化的原则、理据和建议。国内民众则主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待人名用字的问题,对人名规范化提出了异议和质疑。”[2]
自古以来人们非常重视取名字,而对汉语人名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应该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八十年代,汉语人名研究处于初期阶段,研究成果较少,其中萧遥天先生的《中国人名的研究》(1987年)和王泉根先生的《华夏姓名面面观》(1988年)对人名的源流及特点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九十年代以后,汉语人名研究逐渐走向成熟与深入。王建华先生的《文化的镜像——人名》(1990年)将人名置于文化研究的视野,揭示了人名这一语言符号表层下蕴含的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陈建民先生在《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1999年)的《专名的时代特征》中从时代和社会心态两方面来研究人名。” [3]
2.国外的现状
在国外的许多国家,人们都是充分利用汉字,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在日本,父母们可以利用日语既能用假名也能用汉字来拼写的特点,从语义、发音、字形等不同方面选择心仪的文字来给新生儿起名。由于汉字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意蕴深广,因而成为日本人名用字的常用选择。而且很多日本人仍然相信名字的笔画数量与运气有关,因此起名字的时候会综合音、意、形等各种因素选择特定的汉字。
在韩国,韩国民众的命名方式依然遵照汉文化传统,不但家谱使用汉字,官方的正式文件也在使用谚文的同时标注汉字。
因此不仅仅是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都在使用汉字命名,这就扩大了中国人名用字规律研究在世界上的影响。 中国人名用字规律研究+文献综述(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1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