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史记》人物的死亡意识

时间:2017-01-17 09:57来源:毕业论文
论文通过分析《史记》人物中的君子之死、豪杰之死、侠客之死和帝王之死,了解我国古代不同阶层的人群在生死问题上的人生价值取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史记》

摘  要:死亡是每个活着的人都将面临的最终归宿。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了一百多个悲剧人物,自身的悲剧意识赋予他笔下的悲剧人物更真实的悲剧色彩。这些悲剧人物由于所处时代和所受思想影响的不同,使他们在面对死亡时产生迥异的死亡意识。论文通过分析《史记》人物中的君子之死、豪杰之死、侠客之死和帝王之死,了解我国古代不同阶层的人群在生死问题上的人生价值取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史记》。5360
关键词:《史记》;死亡意识;悲剧;生死观念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Death of Historical records characters
Abstract: Death is the final destination that every living person will face. Sima Qian created more one hundred tragic characters with more real tragedy because of the tragic awareness of himself .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age and thoughts, these tragic figures have very different consciousness of death. This paper analyze the death of the gentleman, Hero and the emperor in Historical Records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classes of crowd’s values in life about life and death in ancient China and read Historical Records from a new view.
Keywords: Historical Records ;the Consciousness of Death; Tragedy; the Concept of Life and Death
目        录
摘  要1
Abstract1
前言1
  一、《史记》的悲剧根源2
(一)司马迁的生死观2
(二)《史记》与司马迁的悲剧意识2
 二、《史记》人物死亡意识的表现3
(一)死之畏惧3
(二)死之高贵4
(三)死之抗争5
(四)死之超越5
 三、《史记》人物死亡意识的现代启示7
 (一) 尊重生命8
(二)实现人生价值8
结语9
参考文献9
致谢 10
论《史记》人物的死亡意识
    前言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学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了数百个人物形象,其中一百多个都以悲剧结尾,作者在描写这些悲剧人物之死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死亡意义以一个史学家的眼光进行了较为公允的评价。本文将结合《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生死观念,对其笔下悲剧人物的死亡意识进行探讨分析,了解古人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价值,以期今人有一个生存上的启示。
一、《史记》的悲剧根源
史料的真实性要求作者必须秉承以实写史的原则,但读过《史记》的人都会发现,《史记》除了记述历史事件之外,还掺杂着许多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甚至对于一些细节的描写,作者在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主观臆造,这就使得原本枯燥无的历史事实变得有趣起来,也使历史人物原本的形象中融进了作者的影子。因此,我们要研究《史记》,就不得不了解作者司马迁。
    (一)司马迁的生死观
    司马迁的生死观念,用他在《报任安书》中的一句话便可以概括,“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生死观念,与他早年接受的思想和后来的经历有很大的联系。
早年的司马迁有着巨大的抱负和强烈的建功立业思想,他信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儒家功名思想。立德是指的是由“内圣外王之道”修养,实现道德圆成,以一种高尚的精神超越死亡,留给后世一个永恒的人格楷模。司马迁曾以孔圣人自励,认为圣人五百年一出,而他所处的时代和孔子的时代相隔刚好五百年,因此他相信自己就是继孔圣人五百年后的又一圣人。但后来他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这对他来说是个莫大的打击,立德、立功的理想破灭了,强烈的苦闷与悲愤使他的审美心理抹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宫刑所导致的“身毁不用”使他感到莫大耻辱,他在《报任安书》中发出“最下腐刑极矣”的怒吼,可见司马迁遭受腐刑之后,心里的痛苦得不到宣泄的苦闷。生命固然可贵,但生命的存在不能以牺牲生命的尊严为代价。但司马迁没有选择死亡,早年所受的功名思想挽救了他,他认为人要活的有价值,无意义的死亡是轻于鸿毛的,他追求的则是重于泰山之死。立德立功的愿望破灭了,那就用立言来弥补生命的缺失,悲痛的司马迁用他忍辱负重的语言开启了一个史书新纪元。 论《史记》人物的死亡意识: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236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