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史记》与司马迁的悲剧意识
司马迁自身的遭遇使他产生了浓厚的悲剧意识,他对生与死的认识,对他描写《史记》人物产生了很大影响。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了一百多个悲剧人物,这些人物的死亡或多或少都带有悲壮的色彩,这是因为司马迁笔下的这些悲剧人物,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坚韧的抗争精神和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诉求,正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遭受腐刑对司马迁来说是人生的一大悲剧,却意外成就了《史记》的悲剧性。司马迁在描写《史记》人物的同时,注入了自己对人道悲剧的理解和对天道悲剧的控诉。现实的否定力量使他欲死,文化的理想使他重生,在这种生死困境的暴露中,生的坚忍使司马迁领悟到——只有理想的死才算死、才能死,为理想而生才值得生;理想的死使他必须生,必须以生来肯定理想的死。正是在这种情感的基础上,产生了司马迁对生的爱恋、生的悲怆、生的苦痛、生的哀伤,在这种百感交集的复杂况中形成了对生存现实浓厚沉郁的悲剧意识。[1]他将自己命运的悲剧与历史人物的遭际结合起来,借历史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在《屈原贾生列传》结尾,司马迁曰:“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司马迁对屈原的悲惨遭遇表达出了一种感同身受的理解,李景星《史记评议》对本篇的评论是:“以遭际合也,通篇多用虚笔,以抑郁难遏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读可也。”[2]司马迁以悲剧人物的身份来写悲剧人物,这使他对悲剧的理解以及他对悲剧人物的思想和心理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司马迁的生死观念和悲剧意识不仅在《屈原贾生列传》有所表现,而且贯穿《史记》全篇,这使《史记》人物在面对死亡时所表现死亡意识,不仅是文中人物的在生死问题上的抉择,也是司马迁本人对生命的理解。
二、《史记》人物死亡意识的表现
从《报任安书》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本人尤为欣赏“重于泰山”的英雄之死,为此,他不惜笔墨着重描写了一批各个阶层、各种类别、各色各样的悲剧英雄,他们境遇不同,却都以死亡涂画了一幅幅华丽的篇章。当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生命个体,终将面对死亡这个恒久不变的结局的时候,就已经对死亡做出了清晰的认识。
一、死之畏惧
死亡的恐惧是人的根本性恐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本能地逃避和遮掩这个终极性的问题。[3]对于死亡,人们往往抱以一种畏惧和逃避的心态,因为死亡即意着生命的消失,生前所有的一切声名、权利、荣华富贵,都会随着死亡的到来而烟消云散。因此,历史上很多人不惜耗费大量精力去追求长生不死,以达到生命的永恒。从本质上看,这其实表现的是活着的人对死亡最根本的畏惧。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曾记载了千古帝王秦始皇和汉武帝为了长生而求仙问道的事迹。秦始皇曾派徐福东渡蓬莱求取仙药,汉武帝也曾为求仙而被小人戏弄。很多人认为长生不死是道家思想的一部分,其实不然,道家所追求的是修心养生之道,而一些别有用心的方士道人将养生发展为长生,用来糊弄当政者。但即便是秦皇汉武这样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也相信长生不死这种无稽之谈,表面上是对封建迷信思想的批驳,在求仙的背后,隐藏的是他们对死亡的恐惧。虽然他们身处高位,掌握天下苍生的生杀大权,却不敢面对自己必然死亡的结局,充分暴露了他们作为自然人,对死亡有着最原始的恐惧。 论《史记》人物的死亡意识(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2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