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从语法角度来分析从语法角度分析的学者主要持以下三个观点。(1)词类活用说/词类转化说。此说法认为,“副+名”结构中的名词临时活用为形容词,属于词类活用;“副+名”结构中的名词转变为其他词性。如胡裕树(1981)认为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有些名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是因为这些名词被活用为形容词。陈一民(1999)在其文章中指出,在“副+名”结构中,名词已不再是原来的词性,转化为形容词的词性了。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还包括邢福义(1962)、方华(1986)、吕叔湘(1989)、邹韶华(1990)、胡明扬(1992)、谭景春(1998)、邵敬敏(2001)。(2)动词省略说。此说法认为在“副+名”结构中,副词与名词中间省略了不表示动作的动词,如“是、有、要”等动词。持有此类说法的学者主要有朱德熙(1982)、吕叔湘(1984)、方华(1986)、于根元(1991)、徐洁(1992)。(3)副词修饰的是名词性句子成分或短语。此说法认为,“副+名”结构中副词修饰的并不是紧随其后的名词, 而是整个名词性句子成分或者短语。 如在 “也许老王去”一句中,“也许”修饰的是“老王去”这一主谓结构。持有此观点的学者有赵元任(1979)、李一平(1983)、徐洁(1992)。
2.1.2 从语义角度来分析有很多学者尝试从语义的角度来分析“副+名”结构。比如卢福波(1992)以“副+名”为例从语义角度来分析汉语中名词功能转换的可能性。张谊生(1997)指出,性状化的名词特征是副名结构的语义基础,并且以此为据明确表明副词可以修饰名词。施春宏(2001)在对名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凡具有描述性语义特征的名词都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进入到副名组合中。 杨亦鸣 (2003)则从语义指向的角度出发,提出“副词既可以指向谓词性成分,也可以指向体词性成分”,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副词可以修饰名词的观点。从语义角度进行研究的还有储泽祥、刘街生(1997)。2.1.3 从语用角度来分析从语用角度来分析的学者多认为“副+名”是人们为了追求语言表达效果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于根元(1991)认为名词的临时修辞用法使得程度副词可以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最基础”、“最情感”等的具体应用。山述兰(2003)则认为以“程度副词+名词”为代表的“副+名”结构属于转类的修辞方法,它突破了语法规范。从修辞角度进行研究的还有邱凌(2002)。2.1.4 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来分析张谊生(1990)从语法、语义、语用这三个角度出发论证了“副词修饰名词”的合理性。原新梅(1996)从这三个角度对“程度副词+N”这一结构的语义特点、语法功能、修辞功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概括。胡学文(2005)从三个角度出发,论述了“程度副词+N”结构在特定范围内可以被运用和接纳的原因。
2.1.5 从文化角度来分析邢福义(1997)从语言文化背景的角度对“副+名”进行了考察。邢文指出,“具有特定文化素养的人,及其对物体属性的特异感受,是形成‘很淑女’之类说法的文化背景。”王军建(1999)、施春宏(2001)、桂诗春(1995)等学者均在其文章中论述了社会文化背景对“副+名”结构的影响和制约。总的来说,九十年代以后,学者们对“副+名”的研究趋于多样化,与之前孤立地考察词语组合、简单地论述副词可否修饰名词有很大不同。
2.2 “很+N”结构研究现状目前学界对于“很+N”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2.2.1 “很”是否可以修饰名词张静(1961)明确表明副词可以修饰名词,并以“很运气”为例表明了他认同程度副词“很”修饰名词的态度。张谊生(1997)则以“很中国”、 “很女性” 、“很山东”、“很青春”为例,表明了程度副词“很”修饰名词。唐善生(2000)在探讨“很+N”与“很+有+N”结构关系的基础上,以“很男人”、“很德国” 、“很古代”为例,肯定了“很”修饰名词的客观现象。同样认为在“很+N”结构中,“很”修饰名词的还有邹韶华(1990)、夏齐富(1996)、尹琪(2000)。明确表明现代汉语中不存在程度副词“很”修饰名词现象的学者以朱德熙(1961),徐洁(1992)为代表。朱德熙(1961)完全否定副词修饰名词,并以“太娇气”为例,对程度副词修饰名词加以否定。徐洁(1992)在其文章提到,“副+名”结构里的词语词性发生了转变,副词不再是副词,名词也并非是名词,更不存在副词修饰名词一说,并通过“很傲气”、“很土气”、“很洋气”等词表现出来的形容词的语法特点来说明,在“很+N”结构中,根本不存在程度副词“很”修饰名词。徐文还找出了人们认为“很”可以修饰名词的原因:忽视了“兼类词”的两重性。他的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徐文忽视了其他不是兼类词的名词,如“青春”、“激情”、“基础”等前面可以加“很”的情况。方华(1986)、谭景春(1998)等认为“很娇气”、“很淑女”等“很+N”现象是名词转类或者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的结果,并不存在“很”修饰名词。未表明很是否可以修饰名词的学者占大多数。 这些学者基本上都认为在现代汉语中“很”是可以修饰名词的,但会受语境等某些条件的制约,所以他们并不对其进行否定,而是持一种辩证的态度:这种语言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情况。这样的学者有邢福义(1997)、胡明扬(1992)、桂诗春(1995)、于根元(1992)等人。邢福义(1997)以“很中国”、“很感情”、“很西藏”为例,指出在“很+N”结构中,由于表达需要,名词被临时活用为形容词,“很+N”结构里的名词不再是名词了;同时邢文又认为,“很淑女”这类说法确实存在于语言中,但不能作为一般的语言规律,可见,邢福义先生对于“很”是否可以修饰名词的态度是不明确的。胡明扬(1992)在其文章中并未明确表明“很”是否可以修饰名词,仅以“很激情”、“很青春”为例,认为“很+N”结构里面的名词临时活用为形容词,与鲁迅的“国将不国”里面的“国”临时活用为动词是一个道理。于根元(1992)以“很个性、很气派”为例,说明在“很+N”结构中,省略了“有、是”等动词;并以“很‘四海’”为例,说明临时的修辞用法也会促使“很+N”结构的产生。施春宏(2001)在对“很修饰名词”不置可否的同时,以“很日本”、“很德国”为例,说明了“很+N”组合的类推问题,认为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是否一致是类推的前提。储泽祥、刘街生(1997)则从“细节显现”的角度对以“很中国”为代表的“程度副词+名词”作出了解释。 语法“很+N”结构研究(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36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