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观原因
人的出生,是无法自己选择的,李煜所处的环境,可以从大小两个方面来分析,大的社会环境和小的成长环境。
1•社会环境
历史的发展诉说着南唐注定是一个必亡的国家,进不可以攻退不可以守。中主李璟《摊破浣溪沙》有如屈原的《离骚》,离骚是中国最早一位单独诗人所做的长诗,对后来的诗歌产生了非常遥远而深刻的影响。其中有句子云“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李璟虽在政治上没什么建树,但还是渴望大唐的江山有贤人相助,巩固帝业,摆脱所面临的困境。
北方中原连年征战,经济文化破坏严重,而南方战乱较少,各个小国经济繁荣稳定,国力最强的便是烈祖李昪统治下的是南唐,曾把国境扩充到湖南、湖北和浙江部分地区。南唐中主李璟统治时期,南唐面临北方后周及后来北宋威胁,李昪从刀光剑影中化家为国,委实不易,在位7年,元宗李璟是李昪长子,从小热爱文学,风度儒雅,为人仁慈恭俭,礼贤爱民,是个谦谦君子,可惜没有政治才能,升元优尔年(942),李昪春秋五十有五,四月下诏立李璟为太子,李璟上表推辞望立景遂(李昪三子)为帝,正中李昪下怀,但废长立幼时机不成熟,于情于理也不契合,最终还是把帝位传于李璟,但自古创业艰难,守成更难,逸豫宴安之日,便是社稷倾覆之时。只能水来土挡,兵来将挡,自己既不能运筹帷幄之中,又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不谙韬略,只能卖地求和,愿化干戈为玉帛,世世盟好,永不刀兵相见。但这简直是痴人说梦,南唐风雨飘摇、社稷危殆。时光荏苒,月圆月缺,公元959年,李璟长子弘冀设计毒死了景遂,这事做的很隐秘,没人知道内幕,但弘冀受到了良心上的谴责,终日如芒在背,惴惴不安,不出数日19岁的他便随他叔父而去了。
2•成长环境
李从嘉是李璟第优尔子,从嘉五个哥哥四个早夭,大哥弘冀当上太子不久后又暴卒,中主于公元961年6月撒手归西,一了百了,岌岌可危的南唐就阴差阳错的在7月29日为25岁的李从嘉披上了龙袍,依“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改“从嘉”为“煜”,中主留给从嘉的是江南的残山剩水,还有千疮百痍的社稷,此时的南唐早已积贫积弱,外有北宋垂涎已久,内有无心朝政的君臣。这时即使是汉皇武帝在位,恐怕也无力回天,更别说耽于逸乐,书生意气的李煜了。失去了父皇的李煜真是无依无靠,南唐的江山就要败在他的手中,想想都痛惜。李煜即位后,比他父皇在位时还下降一级,月月一小礼,三月一大礼,公元962年,一年之内就进贡三次,出手阔绰,大小庆典,都恪尽臣子本分,献礼不辍。然而,这无异于虎口谋皮。
当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时,李煜却潜心礼佛。南唐烈祖、元宗皆崇奉佛教,出生于一个酷好浮屠之家的李煜,在满城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之时,懦弱成性的他选择做一只把头插在沙里的鸵鸟,对佛教更加痴迷。李煜任是怎样的祈求佛祖、行善积德,历史还是义无反顾的向前发展着,南都留守林仁肈说他愿意率兵北上,收复南唐旧土,假如日后捷胜还朝,国家失地复收,假如败战告知,则自己全家遭殃,与李煜无干。李煜不奉行军事救国的路线,认为那将导致无谓的流血牺牲,仍难以改变南朝覆亡的命定结局,既然迟早要灭亡,何不让灭亡来得平静些呢?即使通过强力抗争能够改变南唐政权的命运但,战争将毫无疑问的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不就是为了夺天下吗,我不稀罕这个,只要让我的黎民百姓免受战争之苦,你要我就给你。 论李煜士大夫词的成因及特点(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38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