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汪曾祺小说语言的审美范畴

时间:2018-09-08 15:28来源:毕业论文
针对汪曾祺小说的语言展开论述,从中国古典美学这一视角切入,浅要分析汪曾祺小说语言中所蕴含的和、意、气三种古典美学审美范畴,揭开这位现代“士大夫”平浅语言背后广阔而

[摘  要]汪曾祺是一个语言意识非常强烈的作家,他把语言上升到了文学本体的高度,同时他又是一个具有古代名士风范的文人。两种身份的融合使得他的小说语言呈现出独特的中国古典美学审美意。本文针对汪曾祺小说的语言展开论述,从中国古典美学这一视角切入,浅要分析汪曾祺小说语言中所蕴含的和、意、气三种古典美学审美范畴,揭开这位现代“士大夫”平浅语言背后广阔而深远的审美诉求和审美价值。27982
[毕业论文关键词]汪曾祺 小说 语言 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属于美学领域,是美学中特有的概念。指在美学中用来概括审美对象各种审美属性的基本概念,如美、优美、丑、崇高等。不同于西方美学的审美范畴,中国古典美学吸收融汇了本土的传统文化,加之儒释道的熏陶,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古典审美范畴。表现在文学上就是中国文学中独有的和、气、意、道、象、韵、趣等。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汪曾祺身上有着如士大夫般的随和恬淡,安贫乐道。他的小说也如他的人一般,没有字词句的华丽堆砌,也没有修辞的繁复运用。乍一看他的小说似乎没什么技巧可言,但细品之下就会发现隐藏在词句背后的作家独特的个人情志。他把个人气质加之到小说创作中,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质朴中和、清新雅致的风格。小说语言因此独树一帜,有着一种古典美感,这种古典美感不仅体现在语言风格上,更体现在作家对语言的谋篇布局中,具体表现出来就是和、意、气三种审美范畴。
一、和——中和之美
“和”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集中代表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于宇宙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追求,这一追求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哲学、道德、艺术、社会等各个方面。这一审美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灵魂。它常常以节制、和谐的表现形式出现在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审美意就是中和之美。汪曾祺通过节制情感、整合不同语言来把握中和之美。
(一)节制而和谐
汪曾祺小说语言风格是节制而和谐的。这种语言风格所表达的中和之美是汪曾祺小说语言审美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和是儒家中庸之道的重要内涵,中和之美是儒家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把握住了儒家中和思想的精髓,在对小说语言艺术美的追求中融入了儒家审美内涵,他所追求的并不是刻意标新,而是寻求一种自然和谐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实际上就是作家对小说语言独特的审美诉求,符合儒家思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内涵。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他在创作中并不追求玄奥新奇的遣词造句,常以“话家常”风格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将丰富的情感埋在小说深处,在对语言的节制中难以看到他的情感波折,即使是在叙述巨大的苦难与悲剧时,也注重语言的平和与舒缓,在和谐的氛围中从容地表达语言。经历了一场民族之觞之后,80年代中国文坛倾向于大事件的描写,大话语的阐释。在这种背景下,作品呈现出的审美范畴很多都是崇高的、悲壮的。汪曾祺的小说有意与当时的审美追求拉开距离,着力表现中和之美。《八月骄阳》中写老舍之死,全篇几乎没有沉痛的字眼,看似只是通过两位北京市民话家常般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对这位大文学家的惋惜之情,但在话家常的平淡话语背后,充满了作家对文革隐忍的控诉,文学语言的张力不亚于一些大叙事作品。
除了对语言情感的节制,语言的长度节制也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如《受戒中:“芦花才吐新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象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象一枝一枝水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小蜘蛛,野菱角花开着四辫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揪着芦穗,扑鲁鲁飞远了。 ” 这段话不足百字,没有长篇累牍的白描,多是断句,长短参差。对语言的刻意节制赋予简短整齐的语言以细微的变化,从而构成了整齐美、参差美的和谐统一,浸润着一种恬淡和谐的氛围意识与语言情绪,让读者体会到一种错落有致的和谐美感。 论汪曾祺小说语言的审美范畴: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2266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