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特点分析(2)

时间:2019-08-29 12:51来源:毕业论文
回国后,徐志摩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从此换路走入诗人的行列。1923年他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主要成员。徐志摩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


    回国后,徐志摩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从此“换路”走入诗人的行列。1923年他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主要成员。徐志摩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徐志摩被茅盾称为“末代的诗人”,是中国文坛上杰出的代表者。 
 二、 徐志摩诗歌的主要特点
    闻一多曾在(晨报•诗刊》上发表长篇诗论《诗的格律》,提出以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三美”理论为核心的新格律诗理论,徐志摩也是以其“三美”理论为基本标准进行诗歌创作的。他有很好的古典诗词的功底,其对诗歌格律探索常有天才式的灵感。徐诗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丰富的美学魅力;二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爱情色彩浓厚;三是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
(一)“四美”美学魅力
    音乐美:《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歌的第一小节中一连用了三个“轻轻的”,诗的节奏也是非常轻快、柔和,并带着轻微弹跳性。音节抑扬顿挫,声调循环反复,旋律显得轻灵快,仿佛是一首优雅动听的轻音乐。整首诗采用了二、四行隔行押韵、各小节自然换韵的方法,与诗歌中要表达的起情绪相协调。诗行整齐匀称,声调回环往复,平仄声交替使用,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极富音乐性。徐诗这样由快到低沉,由低沉到轻快,再回归明快的变化,充分显示了新格律诗的音韵特点。
    绘画美:徐志摩非常注重对诗歌的绘画追求,《再别康桥》便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想境界。徐志摩多采用“金柳”、“榆荫”“潭”、“虹”、“青草”、“星辉”等色彩鲜明的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冲击和想象。诗的第二节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徐志摩虽然在用色彩,但他不是画画,他巧妙的将景象、气氛、感情三者融合在一起,其实是用来画情。
    建筑美:《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一、三行稍短,二、四行稍长,每行优尔至八字不等。诗句长短不一,错落有致不至于呆板,使诗歌在形式上呈现出了一种回环往复、跌宕起伏的视觉特征,这是与诗歌中的情感相协调的。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意象美:徐诗除了具备新格律诗的“三美”特点外,还具有意象美,意象美是诗中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结晶。徐诗中的意象可以分为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三大类。[2]第一,是描述性意象:描述性意象在徐诗中占的比重最大,几乎每首都有,多是花草鸟木和山水星辰等自然意象。第二,比喻性意象:徐志摩精心运用锤炼比喻法,运用新颖独特而又极具美感的比喻来提高表达效果,大大提高了诗歌的美感和表现力。如《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用夕阳中的新娘这个意象来写康河金柳之美,温柔可人而又明丽润泽。接下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用天上虹这一意象来写拜伦潭之美,令人一读之下难以忘怀。第三,象征性意象:《再别康桥》中“云彩”、“彩虹”便是诗人理想的象征。 徐志摩《再别康桥》诗歌特点分析(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3856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