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比较李清照与辛弃疾笔下的“花”意象(3)

时间:2020-07-16 19:59来源:毕业论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1](58)

菊花残,满地伤,此时此刻,面对着国破家亡,在冷风呼号声中,伴着她一声长长的叹息。好像在风雨中吹打的黄花,憔悴到愈加没有了色彩。她的一生就好像她笔下的花朵走过了生命的绽放,也体验了生命的繁华,直到生命的陨落。“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1](5)的“娇”,“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1](21)的“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1](58)的“残”。李清照这一路走来,个中冷暖,也只有自知。而在生命最后发出一声无奈的长叹:早年“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清平乐》)[1](79),中年“挼尽梅花无好意”(《清平乐》)[1](79),晚年“难看梅花”(《清平乐》)[1](79),她也是仅在这一首词中感喟了自己的一生,让人唏嘘不已。就此看来,李清照作咏花词,用花传情,也用花写人生历程。

辛弃疾在这一点上和李清照是有着微妙的差异的。辛弃疾写花也有寄托,但严格说来,并非言情,而是抒志。虽说李清照后期也因靖康之变、南渡漂泊等社会因素影响,使得她的咏花词中也有着个人伤感与社会忧患的结合,但她主要还是偏向个人情感表达的一个性质。而说辛弃疾咏花是抒志,主要是说他的咏花词具有更多的社会性质和功利目的的。他表达的更多的是自己的理想抱负,更多的是一种民族危机感,以及对国家未来的一种关注,“他主要是由于处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不得已而借饮酒、赏花、流连山水来排遣、发泄” [4]。透过“花”这一审美对象,他或是抚感时事,或是刺世疾邪,亦或是借花自喻,诸如此类。如《瑞鹤仙·赋梅》一词:

雁霜寒透幕。正护月云轻,嫩冰犹薄。溪奁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绡衬著。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  寂寞。家山何在,雪后园林,水边楼阁。瑶池旧约。鳞鸿更仗谁托。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2](72)

作者从梅花还未开放,写到即将落去,逐步推进。在此期间,作者表达了自己同梅花一样的寂寞。寂寞,是一个无处施展抱负的英雄的寂寞。曾经“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2](144)的场面已难再,朝廷里的“粉蝶儿”只一地追逐眼前的荣华、富贵和安逸。殊不知“南枝向暖北枝寒”,当年北方的起义军一心向南,错失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作者抚感时事,陷入家国之思,到头来,不仅仅是作者本人,读者也是心头一片惆怅与叹惋。

再有那国色天香的牡丹,“唐人李正封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似乎已模定了咏牡丹必言其雍容华贵的格调”[5],辛弃疾“全不肯一笔去为牡丹生色,而是要剥尽这‘王’者面上欺人的粉黛” [5]。如《杏花天·嘲牡丹》:

牡丹比得谁颜色。似宫中、太真第一。渔阳鼙鼓边风急。人在沉香亭北。  买栽池馆多何益。莫虚把、千金抛掷。若教解语倾人国。一个西施也得。[2](198)

那百花之王牡丹就好像宫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国家危在旦夕之时,唐明皇却仍与杨贵妃在沉香亭北赏花作乐,莺歌燕舞。他的昏庸招致了唐朝的没落,辛弃疾借那牡丹刺世疾邪,“他已不只是在咏花,而是借花写抨击昏聩时俗的战斗檄文” [5]。 比较李清照与辛弃疾笔下的“花”意象(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5631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