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建立大规模封闭语料库,包括HSK动态语料库等,利用设定程序检索和人工维护的方式对超过2千万字的HSK动态作文语料中的量词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以穿戴类量词为例,探究穿戴类名词与量词搭配的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习得情况,从量词本体、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分析其偏误类型,并分析其偏误的成因,进一步提出了词义演变、语义场教学、词义辨析、集中训练、结合实际等多方面的教学策略。61336
毕业论文关键词:穿戴类量词, 偏误分析,偏误来源,教学策略
Abstract: By establishing the large-scale closed corpus, including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we do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using of quantifier in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The Corpus has more than twenty million words. We use the way of programmable retrieval and manual maintainance. We mainly investigate how the dressing-noun and wearing-noun match the quantifier and its acquisition. We analyze quantifier bias type and quantifier reasons on the quantifier ontology and Classroom Teaching. On the base of these, we put forward some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example: semantic change,teaching by semantic fields,word sense disambiguation,centralized training and so on.
Key words: Dressing-quantifier and wearing-quantifier, Error analysis, Error source, Teaching strategy
一 、研究综述
汉语中大量丰富的量词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尤其是印欧语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何洁在《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中提到“印欧语系语言与汉语在词类划分上最大的差别是在印欧语系语言的语法系统中没有量词这一词类缺项。”[1][8]吕叔湘认为“汉语的特点在于汉语量词的应用普遍化。” [2][6]这说明在日常交流中,量词的使用很普遍。这也使得量词这一独特的词类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很多外国留学生尤其是印欧语系国家的留学生在使用时出现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语误。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对外汉语是近三十年来刚发展起来的学科。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相对其他学科研究来说比较少。对外汉语教学偏误研究最早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国外的偏误分析理论被引进中国。我国学者鲁健骥在1984年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03期)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到了“偏误”这一概念。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领域的开始。随后,出现了很多对外汉语方面文章。主要的有鲁健翼的《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01期)司艳艳《近三十年来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研究综述》(《聊城大学学报》2011年02期)和杨珲《汉语认知研究的一些新趋势》(《国际学术动态》2000年02期)等。我国早期的语法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的影响。由于在印欧语系语言中没有量词这一此类,汉语词类语法研究对量词的关注相对也就很少。主要有缑瑞隆《“条形”量词的句法认知基础探析》(《郑州大学学报》2010年06期)、唐淑宏《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02期)和张鹭《从认知角度探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策略的建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3期)等。纵观对外汉语量词研究,我们发现越来越模式化。越来越多的文章套用相似的框架,给人千篇一律之感。这对量词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很不利。今年来也有学者从认知的角度、历时角度等方面来探究量词。这对我们对量词研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基于HSK动态语料库的量词偏误分析以穿戴类量词为例: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67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