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幼年时所受的教育,以及成年后的生活经历,屈大均逐渐形成了浓烈的屈姓情结与爱国情怀。早期的创作,风格豪放不羁,多以祖国豪壮的山河以及军旅生活为主题;后期多表现怀念与感伤,风格也经历了从豪放趋向婉约的转变。在这之中贯穿着屈大均对楚骚及屈原“香草美人”写作手法的模仿及对李白浪漫写法的模仿与创作。52462
毕业论文关键词:屈大均; 诗词; 屈姓情结; 渊源探析
Abstract:Because of their education at an early age, Qu Dajun gradually formed a strong flexor surname complex and patriotism. Early creation, style being vigorous and unrestrained, with the motherland mountains and rivers as well as the grand army life as the theme; later showed yearning and sentimental style, has experienced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graceful and trend. In this through the Qu Dajun imitation of Chu Sao and Qu Yuan "patriotic and loyal to the throne" writing techniques and the Li Bai romance writing imitation and creation.
Key words:Qudajun; Poetry and Ci; Complex qu surname; Origin
明末清初之际,清军入主中原,产生了一批明遗民,他们之中有商人,有艺术家,有贵族,有诗人学者。作为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便是其中之一。屈大均1514年生,广东番禺人,自称屈原后裔,从少年时代开始写诗,早年便在广东地区小有名气。生于动乱年代的他
一生经历丰富,从贫寒家庭到考上秀才,后清军入关终身不仕,屈大均出过家,也参加过三次反清复明的战争,晚年认识到复明大势已去,便在家侍奉母亲,安心进行诗词创作。一生丰富的生活经历为他诗词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素材。屈大均诗词继承香草楚骚之风,并兼李杜浪漫与现实,逐渐形成自己的诗词风格,为后人延诵。其创作多半在雍正乾隆时期被毁,而他的《广东新语》被誉为广东的百科全书,其词集《骚屑词》艺术成就很高。本文将通过屈大均的经历对其价值观及诗词创作风格的形成进行探析。
一、 屈大均的生活背景
屈大均出生在一个明清交际的动荡年代,他的启蒙教育很大一部分是由他的父亲完成的。父亲名宜遇,字原楚,号淡足,本来家应在广东番禺县的思贤乡,由于家境贫寒,幼时便被寄养在南海县西场的邵家,后来他的父亲随着主家的姓而姓了邵。宜遇精通医理,为别人诊治不求报酬,极具医德。即使在风雨昏夜有人求医必将持药以往,曾救活的贫困人以数百计。由于父亲地位低下,所以屈大均出生后只能也跟随着主家而姓邵,名龙。屈宜遇为其取号“非池”,有学者说这是非池中之物的意思。屈大均的父亲十分看重对他的教育:
第一,引导他多读书。虽然屈大均家境十分贫寒,但是父亲从来都没有放弃过让儿子读书识字,对儿子他学业的监督也特别严,要求屈大均每天读书超过3000字,不然就不准睡觉。亲自教授他各种知识,每当有了收入时,一定会为大均买书。他曾经对屈大均说:
吾以书为田,将以书遗汝。吾家可无田,不可无书。汝能多读书,则是厥父,而有秋可期矣”[2](P7)
由此可见,他认为让儿子读书是播种,希望未来能够收获到果实。屈大均对父亲的话也是十分听从的,所以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已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并且十四岁的时候已经学会了写诗。
第二,引导屈大均读屈原的诗词歌赋。因为屈宜遇每当有了收入,一定会为屈大均买书,幼年的屈大均读的书很大一部分都是屈宜遇买的,所以,由屈宜遇决定儿子看什么书。屈宜遇是广东番禺县思贤乡人,这里的屈氏一族自称是屈原的后裔,让儿子读祖先的东西那自然是必然的了,或许自己也藏了很多屈原的作品。他会对年幼的儿子讲屈原的生平事迹,讲屈原诗词的魅力,让年幼的儿子心中产生一种对祖先的自豪感,对屈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产生浓厚的爱国情结,爱上香草美人的作词风格。或许,年幼的他已经在心中暗暗承诺要做屈原一般爱国忠国的人吧。 屈大均诗词成就之渊源探析: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5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