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李文尉《燕青博鱼》和施耐庵《水浒传》这两部经典,分析比较燕青这一艺术形象内涵的延展,并依据成书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多维度阐释燕青艺术形象转型的时代性。燕青这一艺术形象,体现了我国古代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不是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刻画和失意文人的个人宣泄;是元明之间普通民众智慧的沉淀与结晶。53618
毕业论文关键词:燕青 转型体现 市民文化 人物塑造
在《水浒传》中人物的塑造是一个重要的特色,燕青在作品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水浒传》的作者、作品主题、创作背景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但通过与《燕青博鱼》这部作品中燕青人物形象的比较发现,燕青这一人物形象的定义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燕青人物形象的转型也与时代、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有着密切相关的内在联系。
一,《燕青博鱼》和《水浒传》中燕青形象的比较
在李文尉的《燕青博鱼》这部作品中,燕青这一人物形象是与《水浒传》中燕青的人物形象塑造有着千差万别的。在《燕青博鱼》中,燕青是以落魄至极、穷愁潦倒的形象示人的。他触犯军规,遭到严罚却气急攻心瞎了双眼,甚至在被赶下山后,钱财用尽后被赶出客栈,无依无靠,沿街乞讨。在作品中对燕青有着这样的描述:“揣巴些残汤剩水,打叠起浪酒闲茶” 、 “着些气呵暖我这冻拳头。再着些唾揩光我这冷鼻凹” 、“唉,真是英雄途穷,虎落平阳” 、 “着实可怜,好不“凄凄惨惨戚戚”。从这一角度上看,燕青是一个被嘲笑、讥讽的客体对象,他是被笑者。而在《水浒传》中,燕青却转变为一个别具一格的英雄人。在施耐庵笔下对燕青有这样一段赞词:“唇若涂朱,睛如点漆,面似堆琼,有出人英武,凌云志气,资禀聪明,仪表天然磊落,梁山上端的驰名。伊州古调,唱出绕梁声,果然是艺苑专精,风月丛中第一名。听鼓板喧云,笙声嘹亮,畅叙幽情,棍棒参,揎拳飞脚,四百军州到处惊,人都羡英雄领袖,浪子燕青。”这是对燕青的客观人物形象形象的一个概述,从这个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燕青是被定义在饱含赞赏和仰慕的层次上的。不管从人物外表形象和内在品质上,还是从与燕青相关的故事情节描写上都是与李文尉笔下的燕青有着明显的差异。施耐庵将燕青这一人物提升到一个具魅力、血肉丰满、更包含着深层文化整体的高度。在百年的历史演变中,凝聚在社会基层的人民大众智慧,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载体——燕青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燕青原型只是一个普通梁山汉子但决不是鱼虾之辈。对于燕青人物的记载少之又少,在孙楷第的《水浒人物考序》和余嘉锡的《余嘉锡论学杂著。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中甚至将燕青等三人定位虚设人物,可有可无。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有两处涉及燕青,一是晁盖等人劫生辰纲,二是在九玄天女的天书中。《大宋宣和遗事》和南宋龚开《宋江三十六人画赞》的大致的将燕青概括为以下几个具体特征:一,绰号浪子;二,年少美色。三,遍体雕青。对燕青的简略粗糙的描写一方面说明燕青在梁山起义中并不是主要人物,在《大宋宣和遗事》中被描写为跟随晁盖,可能燕青只是晁盖手下可提的上姓名的追随者或者衬托者。这与《水浒传》里卢俊义收养的孤儿兼心腹的身份和地位明显不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燕青这一人物形象的可塑性,为从原先的零星笔墨,到民众的欢迎再走向《水浒传》中的经典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刻画空间,也为燕青从《燕青博鱼》到《水浒传》的华丽逆转提供了必要条件。 从《燕青博鱼》《水浒传》中看燕青的华丽转型: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57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