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婚姻关系方面。当时的贵族阶级统领着社会,虽然农奴解放了,但是许多的社会制度还没有真正的变革。婚姻制度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体现,此外在当时的上流社会,离婚会给人的声誉带来极大的损失,而且在离婚的时候女性会失去一切,对男性来说也会产生很坏的影响,所以在当时很多人都选择了虚伪的生活。当时的贵族阶层中,爱情总是政治联姻的工具。女人是男子的事业的障碍石,爱一个女人同时又要做些好的事业是极难的,要不永远受着阻碍的惟一的方法便是结婚。爱情只是择偶中最微不足道的内容。
《安娜·卡列尼娜》正是创作于这种资本主义发展的状态之下,只是旧势力还很顽固,社会中旧思想主导着社会,加之当时的托尔斯泰受着家庭中许多丧事的影响,心情非常阴暗,所以他在文中的开头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一 安娜的爱情悲剧是特定社会的缩影
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是悲惨的,她爱情的悲剧不仅仅体现在她爱的渥伦斯基背叛了她,更多地体现在社会对她的责难、苛责,让她无法活在圣洁的爱情之中,加之安娜是一个寻求绝对自由的人,所以在面对抉择的时候,她选择了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获得最后的解脱。
(一)上流社会的虚伪
上流社会信奉的是虚伪,是表面的和谐,是宁死都要守着的体面。安娜正是犯了这一条虚伪的道德,她要和卡列宁离婚,她要获得自由,而正是这一条足以让她成为一个抛夫弃子的坏女人形象。安娜在其很小的时候就嫁给了比他大20岁的卡列宁,在他们八年的婚姻生活中,安娜忽然觉得上流社会是悲惨的。文中在描写安娜八年的社交时就如是的写道,安娜有三个社交圈子,而这些圈子都是她所厌弃的,八年来她与丈夫出入各种场合,她没有得到一丝社交的快乐,相反她看清了所有的罪恶、所有的虚伪,她唯一想做的就是逃离。当一份爱情摆在她的面前时,她身体内所有的激情都暴发了,她爱上了渥伦斯基,她要排除万难和他在一起,于是她策划着离婚,她策划着找寻一个更加好的办法能让她拥有儿子,可是卡列宁却将儿子当成最大的武器来要挟一个可怜的母亲,一个将八年来对婚姻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的母亲。但是安娜在儿子面前也没有妥协,她甚至只是一心的要她的爱情,可是她却认错了爱情的颜色,最后得到的是黑色的死亡……
从宗教角度来说,当时的宗教对人们禁锢还是非常严重的,安娜要想获得自由,不但需要受到上流社会的疏离,还要受到她自身宗教信仰的束缚。她想要自由也想要儿子,内心的谴责让她变成了一个多疑而且不自信的女性,她觉得她离开了儿子,变成了抛弃儿子的坏女人,于是每天噩梦连连,她只能通过爱情获得短暂的希冀,但是可怕的是,爱情也在逐渐的离开。宗教对其的禁锢,让这个争取自由的女性失去了内心的坚强。源Y自Z优尔W.论~文'网·www.youerw.com
本来,安娜和渥伦斯基的地下情感是没有任何障碍的,安娜所做的只是做好一个情妇。可是可怕的安娜却有了要离婚再婚的念头,这在当时是不被上流社会所认同的,上流社会的人疏远她;其实对于追求真实的安娜来说,上流社会的疏远并不能给她带来致命的打击,可是她背上了抛夫弃子的名声,她的宗教信仰让她无力的喘息,直到多疑、窒息,走向死亡。
(二)被社会束缚的卡列宁
出身决定了卡列宁更加的保守,而出身也决定了安娜的不安分。“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 父亲他不记得了, 母亲死时才十岁, 财产很少, 叔叔是一位大官, 把卡列宁及其哥哥抚养大”。我们可以想象, 孤儿出身的卡列宁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受尽了怎样的白眼和鄙视, 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的他也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因此“中学、大学时他拼命学习, 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且由叔叔的帮助, 踏上了显要的仕途”。这一切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孤儿来说来得多么不易, 因此, 他为了牢牢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 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上, 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而性格的孤僻、固执使得他除了哥哥之外, 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仕途中都没有一个知心朋友, 而其惟一知心的哥哥却长住国外并在卡列宁婚后不久就去世了。[7](p187)而安娜则是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面对的是舞会、安逸的生活,对一切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一个活泼的女孩,在嫁给卡列宁以后,必定要忍受他的枯燥、他对政治的追求。在小说中写道,安娜在参加了卡列宁的聚会两三次后就清楚的了解了卡列宁朋友中个人的喜好以及他们的虚伪,这是一个年轻的女性所厌倦的。 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解读(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61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