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人物设置方面,影片不惜花费大量的笔墨来塑造觉远的侠义形象,然而,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却略显单薄,觉远与师父以及众师兄弟之间的少林情怀和他与白无暇之间若隐若现的情愫在复仇的主题下都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作者把觉远塑造成了侠义的化身,与王仁则残暴的人物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觉远太过完美的形象让人不由分说的喜爱,而王仁则恶人的形象也让人没有理由的厌恶,这种善恶对立的人物性格使主人公的形象过于符号化和理想化。
其次,思想主题方面,《少林寺》是根据隋末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改编而来的,故事的主线围绕着觉远为父报仇而展开,这部影片就是体现觉远如何一步步为父报仇的。影片采用二元对立,矛盾集中的叙事方式,“复仇”是它唯一的主题,其他一切人物故事都是在为这个主题服务,少林寺也只是避难和练武的场所,少林寺的禅武精神却被淡化,大多数观众也都只是在享受“暴力美学”下的视觉快感,很少人是被少林寺的禅佛精神所感动的。影片的整体叙事较为单一化,观众在观看影片开头时就能预见其结果,所以说《少林寺》是“侠”有余而“情”不足,整体感觉就像一幅没有展开的画卷,画卷上只有觉远一个人在单打独斗。
(二)《新少林寺》——多元、复杂化的叙事策略
与82版《少林寺》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对比,《新少林寺》的叙事策略则更加多元、复杂化。
首先,人物设置方面,与觉远相比,侯杰的人物性格就要复杂的多,他由一个心狠手优尔的军阀转变为一个虔诚的佛家弟子,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侯杰作为一个心狠手优尔的军阀却并没有失去一个中国军人应有的爱国情怀,然而他却亲手杀害了与自己兄弟相称的宋虎,作者并没有让他继续狂妄下去,而是将其陷入曹蛮的阴谋诡计中,继而导致妻离子散,最终少林寺对他的宽容与救赎使他开始顿悟,使他成为了济世救民的佛家弟子,与之前凶狠残暴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思想主题方面,与旧版《少林寺》的单一主题相比,《新少林寺》的思想主题则更加的多样化,包括了顿悟、仁爱、救世等多种思想。影片通过展现侯杰从一个不可一世的军阀到顿悟空门的变化过程,突出表现了少林寺济世救民的思想。此外,影片还突出刻画描写了侯杰与妻子女儿的亲情;少林寺师兄弟之间的友情以及侯杰与曹蛮的复杂感情,作者把这些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佛家救世安民的大爱融入到电影中,使得电影的矛盾冲突分散。多条主线穿插交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整体的叙事气势跌宕起伏,汹涌澎湃。《新少林寺》的情节更加复杂,给观众展现出了丰富的画面:军阀与军阀之间的情仇恩怨;人民与军阀之间的矛盾冲突;大哥与小弟之间的情感纠葛;还有帝国主义的盗宝阴谋等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新少林寺》剧情紧张、悬疑、复杂、多变,影片中不停转换的镜头使停留在每幅画面的时间都非常短暂,画面的迅速转换带动观众思考的转换,造成一个应接不暇的效果,与马车的剧烈颠簸以及激烈碰撞等动态效果相吻合,使画面更加立体,也使气氛更加紧张。总之,“这是一部交织着温情与背叛、拯救与杀戮、功德与罪孽、恩情与仇恨的影片,影片中无不充斥着对人性的思索和对禅性的参悟。”[5]这种多元、复杂化的叙事策略突显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能力。
三、由明快风格的展现到悲悯情怀的抒发
一首气势磅礴的少林歌;一曲清新明快的牧羊曲;一个身怀血仇的少年要复仇救主,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展现了82版《少林寺》清新明快的风格。而《新少林寺》复杂的故事情感中却参杂着些许的悲情,一个众叛亲离的军阀首领走投无路下出家为僧,曾经残暴的他学到的不是复仇而是救赎,最后他以死唤醒了那些没有顿悟的灵魂,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来拯救芸芸众生。两部影片在主题歌的吟唱上便奠定了不同的感情基调,《少林寺》的插曲《少林,少林》慷慨激昂、振奋人心,而《新少林寺》中由刘德华演唱的《悟》又是那么的悲壮哀婉、荡气回肠。 论电影《新少林寺》对《少林寺》的突破与发展(4):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