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赵树理开始在中国文坛展露头角,但是自从他走入中国文坛开始后,对于他的作品就一直存有争议。跟随着延安这个地方从边区的政府逐渐掌握全国政权的过程,跟随着解放区、国统区和沦陷区合并和被统一的过程的,跟随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赵树理也在这个过程中默默成长,心灵受到洗礼,最终在延安文艺讲话之后作品开始受到重视,成为最迎合政治意识形态的红色作家。赵树理的小说不断地被人们重新阐释并不断发展,本文主要对他小说的大众化与民族风格进行研究。
对于赵树理小说的整体概括,与的延安文艺讲话有密切的关系。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延安文艺讲话为当时的中国文艺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让文艺更加符合大众审美,更加深刻的反映朴实大众的实际生活。在这之后,赵树理等一批新兴作家开始受到了的重视,被认为是延安文艺讲话精神的积极践行者。那么,赵树理小说为什么最能体现这种新文化?这就是由于赵树理小说中描写的是人民群众最贴近生活的民间艺术文化,比如说:说唱文学的形式、传统的“演义”形式、经典的评书的形式。这种经典的文化形式在民间流传得最为久远最具影响力。众所周知,赵树理小说中经典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当时赵树理小说发展与政治最为密切的表现。通过对这本家喻户晓的小说《小二黑结婚》的经典化的历程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从小说中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二 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大众化
(一)提倡“问题小说”的写作手法
从文章内容看,赵树理小说大多数是为了问题而进行创作的。在《也算经验》里,他说:“先从取得材料谈起,我的材料大部分是拾来的,而且往往是和材料走得碰了头,想不拾也躲不开。”[2](P89)的确如此,他在长期调查研究工作中,对于农村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和农民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了如指掌。而这些农村中的问题,在赵树理眼中,如获珍宝。这不仅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源泉,更是小说本身的归宿。那么结合当时的历史写作背景,分析赵树理是如何将他所调查研究的产物升华为大众性的小说。
《小二黑结婚》的故事素材来源于山西左权县的岳冬至和智英祥的真实故事。但在2006年期间又有了新的发现,这张案例的判决书所描述的“争风嫖娼”与《赵树理如何处理<小二黑结婚>的材料》[3](P16)一文中所描写的案例素材中出现了一些让人感到模糊的差异。摘录如下:
经过县政府几次的侦查审讯,发现案情如下:几个村干部暗地开了一个斗争会,用腐化的罪名斗争岳冬至,叫他和智英祥永不来往,可是岳冬至不承认自己有错,他说,他和智英祥的恋爱是正当的……首先开始对岳冬至的斗争会不是暗地开的,其次,斗争的罪名大约也不是腐化。不过从当时的情况看,封建习俗导致的对岳冬至的不满是有种群体性的。
在2006年,有两位《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对于这个模糊的差异对横岭村进行了走访,并且写下了一篇报告文章《平生踪迹最相亲》[2]提到所谓的“争风嫖娼”问题,在当时的偏远地区思想仍然比较封建,对于年轻人之间的自由恋爱存在偏见。而当时岳东志家里有一个童养媳,对别人有眷恋之情也是不对的。因此才会出现这种问题的出现。这种问题的存在和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是相关联的。赵树理认识到这个以婚姻题材为主的素材和当时刚发布不长时间的《晋察冀边区婚姻暂行条例》之间的矛盾,在作品中赵树理更加着重突出了婚姻自由的焦点问题。这一条例是在1942年1月颁布的,条例明确规定“根据平等自愿,一夫一妻之婚姻原则制定”,订婚、结婚都必须“男女双方自愿,任何人不得强迫”,禁止“重婚、早婚、纳妾、蓄婢、童养媳、买卖婚姻、租妻及伙同娶妻”。 [5](P57)在《小二黑结婚》作品中,也出现了与上述内容类似的宣传语句:“人家不承认是对的:男不过十六,女不过十五,不到订婚年龄。”[6](P17)在此以后,《小二黑结婚》这部小说成为了宣传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的典型代表,巧妙地将生活中的实际素材由悲剧转化为喜剧色彩,赵树理的小说对于人们的实际生活问题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是“问题小说”的代表。 论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大众化与民族风格(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65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