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午夜之门》中的“中国意识”(2)

时间:2021-04-21 22:01来源:毕业论文
所谓中国意识其实也是指在近代中国面临传统文化危机的情形下,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诞生的一种现代国家观念和民族zhuyi意识。也就是说,现代民族

   “所谓‘中国意识’其实也是指在近代中国面临传统文化危机的情形下,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诞生的一种现代国家观念和民族zhuyi意识。也就是说,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意识’不是古已有之,而是现代性的产物。“中国意识”是在现代社会的转型发展过程中逐渐深入人心的。”[4](p139)由此体现出“中国意识”是一种民族凝聚力,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意识和思想,当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威胁和西方文化不断渗透的情况下,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种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不让其受到侵害,并开始重视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来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

正如徐则臣所说:“中华民族总体上不是一个以抽象思维见长的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对我们接受习惯已经部分地做出了选择。——在短时间内,十年、二十年,乃至一个世纪,中国人大概都很难从整体上扭转思维和审美的惯性。——文学必要在自身的传统里生长,中国丰厚的古典文学遗产必然成为当代文学发展的最重要的源头活水,忽略和排斥是十分不明智的。”[5] 在他看来,不管时代怎么发展和进步,中国文学都要在自己的文化传统里生长,中国文学想要发展好,就必须要不断地吸取和借鉴中国丰厚的古典文学遗产。这也得出了“中国意识”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文化开始无国界的交流和借鉴,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去学习西方文化,各国文化各有不同,学习的同时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进行有选择性和有意识的学习,我们要在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西方的文化理念,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有意识的审视和研究,以此加强我们的民族性。文献综述

二、独具地域特色的生活场景

“故乡”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描写的都是乡土和地域,《午夜之门》更是如此。从《石码头》的“花街”、《紫米》的“蓝塘”、《午夜之门》的“左山”和《水边书》重返的“花街”,每一个地名都带有各个地方的历史和特色。这些体现了作者在面临中西方文化交流下形成的深深的“中国意识”。他以传统意识的个人自觉,回溯到逐渐远去的故乡记忆,并且把现实中中国的问题表现在其中,写出个人的思考与忧虑。

《午夜之门》中出现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场景。无论是运河还是花街都是具有浓郁的中国味道。对于运河,有论者提到,“大运河是淮阴走向繁荣的大动脉。自隋炀帝开挖大运河以后,淮阴成了隋炀帝游幸江都的必经之地。淮阴运河古已有之,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挖了古运河邗沟。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南开挖大运河,连接邗沟通往江都。元代以后,北方运河淤积,遂废弃不用。从此,杭州到北京的运河成为中国最繁忙,同时也是最有价值的人工河流。”[6](p2)可以看出具有人文历史的运河既是作为的叙事背景,又是中国特有的一个古典意象,代表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血脉,也成为了各个年代的作家首选的写作题材。“中国运河文化是运河区域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的南北地域跨度大、时间积累长、内容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7]可以看出区域文化是中国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经历了中国历史的代代积累,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但随着现代文学现象的演进,中国运河文化的内涵变得丰富多彩。其实运河文化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皇权专制的一个产物,从中也与西方文化产生了区别,体现了“中国意识”。大运河是中国历史的象征,从古至今一直是属于中国特有的标志。大运河的发展也带动了周围地方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住在运河边的人们是最能够感受这种变化的,水乡之地往往也是富庶之地,因为运河贯通南北,生意往来不绝。而《午夜之门》中石码头就是这样的情景,南来北往的人都有,都是靠运河发家和工作。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论《午夜之门》中的“中国意识”(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7384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