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属于认知行为的一种,也算认知过程的范畴。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常见心理活动,认知在理解比喻手法的使用的整个过程中意义重大。喻体挑选大家熟悉的平凡事物,更能贴近日常生活,而以俗传神、化俗为雅,方能不落俗套。[3](P83)这两位优秀的女作家笔下对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她们的作品语言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风格特点,也让这些散文在文坛之上长盛不衰,独树一帜。
普遍来说,大多数女性比男性更懂得呵护心灵的净土,更加感性。同为女人,毕淑敏和三毛笔下流淌的是男性作家难以模仿的细腻,她们的笔触清新柔情,饱含着对生活、对爱人、对周遭一切的深爱。她们从不吝惜将本身的真性情展露出来,她们珍视生命,更珍视这一生一次的人生体验。
毕淑敏,女,汉族,1952年10月在新疆伊宁出生,1969年起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从军十一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在从事了20年的医学工作后,开启了自己的职业写作生涯。那在高原的十一年军旅生涯,是其不可多得的人生经历,她本人对此也尤为珍视。因此,刚开始写作时,她就回望自己的过去,在作品里真实详尽地记录了包括从军生活在内的往日时光,让读者仿佛是在看一部满载回忆的纪实片。这期间的作品主要有《拯救乳房》、《红处方》、《血玲珑》等,虽然大多是纪实,有些甚至过于平面、缺乏深度,但不难觉察到毕淑敏在自我回想的过程中已经开始产生许多对苦难的体悟、对生与死的感悟,激荡出一些思想的火花。这是她对自己多年在高原之上累积的情感的一种释放,也奠定了之后写作的思想格局。从毕淑敏的作品中都不难发现,她所有的选材都忠于本我,忠于真实的自己,忠于她一切真实的生命体验。比如她有过多年军旅生涯,她的作品里就有部队生活的剪影;比如她做过医生,她的笔下就萦绕着医生独有的冷静和血色。这些题材在毕淑敏众多作品之中都有涉及,相互辉映,构成了毕淑敏作品独一无二的“性格”特点。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而三毛这个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59个国家的传奇女人,以她游历世界各地的一生经历为题材,用心灵之笔串连她的情感、她的颠沛流离、她的多愁善感、她的温情和泪水,写下了《高原的百合花》、《哭泣的骆驼》、《万水千山走遍》、《撒哈拉的故事》等一系列游记散文。她引领读者游七岛、闯沙漠,体悟撒哈拉赠予她的归属感,领略中南美的异乡景色和风土人情。
她是用生命在写作,她的文学世界就是她真实的生命体验。《沙漠中的饭店》、《白手成家》、《警告逃妻》写的是她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婚姻生活,怎样搭建自己的小窝、怎样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之中打理日常琐事,文中都有涉及。这种远离尘嚣的半隐居生活是“三毛式”的生活,是绝大多数普通人没有的体验,自然也就成为三毛笔下展现自我的绝佳选材。而《背影》对亲情的描写和表现更是如此。很多作家都普普通通的长大,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在父母的叮咛和管束中一点点成为现在的样子。而三毛不是,她很小就背井离乡,在父母膝下的时间不长,中规中矩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更少。也因此,当她的丈夫荷西离世之后,父母的陪伴和照料就让她尤其地手足无措。她看到“母亲踏着的青石板,是一片又一片碎掉的心”,也终于看懂自己这个顽童对父母的感情。才有了“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明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什么时候,我们能够面对面的看一眼,不再隐藏彼此,也不只在文章里偷偷的写出来,什么时候我才肯明明白白的将这份真诚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向你们交代得清清楚楚呢。”这样的感慨。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和本该有的熟稔对她来说却是稍稍不适应的陌生,这样的感触对于平凡长大的其他作家来说,是三毛写作时独一无二的切入点,是她笔下独有的题材,也构成了最真实的“三毛”。她的一生都在追寻爱、抒写爱,她爱宇宙之中的万事万物,爱生命中邂逅的所有友谊,爱到深时常常即使在众人面前也情难自禁。她的爱太执着、太热烈,像是空气与阳光,和穿插一生的流浪一样不可或缺。这般浓烈的爱不能在现实中实现,于是都倾泄在她的游记散文中,体现着她对生命真谛一生的追寻,也给她的作品烙上独特的三毛印记。 毕淑敏与三毛散文特色异同比较(4):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8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