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李煜与纳兰性德词中的月意象(3)

时间:2021-11-11 20:46来源:毕业论文
同是月下思念佳人、愁肠百结,李煜词或明快或感伤,如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漏暗斜月迟迟,花在枝等,主要集中在李煜前期的作品中。而纳兰词月意

同是月下思念佳人、愁肠百结,李煜词或明快或感伤,如“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漏暗斜月迟迟,花在枝”等,主要集中在李煜前期的作品中。而纳兰词月意象是复合性的,他常常将相思与悼亡以及自己的愁情融合起来,所以他笔下的月总是蒙上沉痛的色彩,比如“曾记鬓边斜落下,半床凉月惺忪”、“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等。

(三)月涵人生慨叹

明月自古便是如此,它能够跨越时空不受限制,可是相比却发现人生是那么的短暂和渺小。在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就成了永恒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见证,正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虽经过岁月变迁,每年每月人已不同,但月亮却一如既往。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4](P15)。

人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唯有那宇宙和明月才是不变的存在。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后主把月当作人生的参照物,借月表达世事无常的无奈,因为一切都如烟似梦,曾经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梦中相见,而春花秋月却亘古不变,引发词人更悲痛的人生感悼。

如今的人虽然不曾见过昔日之月,但今夜之月却在某个夜晚照过古人,那一轮明月不知引出过多少仰望者的共鸣。所以纳兰笔下的月与李煜笔下的月都有着对时空永恒而人生短暂思考的共同回归。纳兰性德也曾把“月”放在了历史时空下反观兴衰无常,对人生发出感慨,例如他的《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论文网

无恙年年汴水流。一声水调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

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玉钩斜路近迷楼。[3](P24)

这是纳兰随康熙帝巡江南到扬州时作。词人通过咏叹隋炀帝的穷奢极欲、昏庸无能,抒发了自己不胜今昔的感慨。写红桥一带的景物依旧,人生就像汴水一样年年流淌,但时过境迁,人事全非。其中“月”既是旧时月,又是今时月,穿越时空流露古今之叹。用月的永恒表达时代更替竟是如此之快,不禁产生深深的忧虑。千百年来唯一不变的只有明月,世事也在不变中发生巨变。

古往今来,月之永恒和人生之短暂这两者的哲学思辨一直是渗透在诗词中的内在意蕴和精神内核,他们将对月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增添了词精美的艺术审美感受,同时也带给读者深刻的哲理启迪和情感熏陶。

但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看到的月亮又有其独特的情感色彩,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看到的月亮也会发出不同的感慨。闲适时,李煜笔下的月是“花明月黯笼轻雾”(《菩萨蛮》)、“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楼春》),纳兰笔下的月是“重帘淡月浑如水”(《海棠月·瓶梅》)、“冷烟和月,疏影横窗”(《眼儿媚·咏梅》);忧愁时,李煜笔下的月是“春花秋月何时了”,纳兰笔下的月是“辛苦最怜天上月”,一个满含亡国苦痛,一个浸透悼亡之悲,这也正是两大词人月意象所蕴含的情感的核心部分。下面就具体看一下两位词人体现该情感的代表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P131) 李煜与纳兰性德词中的月意象(3):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84707.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