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以第三人称开篇,主人公余琛是一个在一战中给德国人当间谍的中国人,在开始我们就知道他将要发送一份重要的情报给德国方面。而且根据小说我们也知道在时间上也是有出入的,英国军队本来计划在7月24日对敌方发起攻击,但是因为意外不得已被推迟了五天。如果你对延迟进攻的时间有所疑惑,那么在小说后来的发展中我们也知道了推迟的原因是一场突如而至的瓢泼大雨,这一切只是来自于大自然的偶然性。但是,随后的剧情发展又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问号:经过反复验证余琛留下的文字,发现记录的前两页有所缺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几页的缺损?这些缺损对下文的发展又有什么作用?随着我们疑问的加深,小说也改变了叙事的人称,下文都从余琛的视角讲述:“我马上挂了电话。我听得出接电话的是理查德·马登”[2]我们都知道马登是效命于英军的侦探,他的工作就是要找到余琛。在躲避马登的追捕时,余琛逃到了老汉学家阿贝特的家里,按照我们的思维中万万想不到以后的发展:余琛杀死了这个老汉学家!这个汉学家还曾经跟我探讨过我的祖先崔朋的遗著,它是一部关于迷宫的专著。而更大的巧合也在以后发生:余琛要传递的情报就是老汉学家的名字——阿贝特。在马登追过来的危急时刻,余琛为了传递这个情报,只好杀死了与情报同名的老汉学家。论文网
故事的发展随着谜底的解开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细细读了小说后我们发现,情节的发展也与余琛的祖先崔朋所写的遗著相关,它是严格按照迷宫的构造来构思小说的。《交叉小径的花园》一共有三个故事:“俞琛的故事,汉学家阿尔贝的故事和余琛的祖先崔朋的故事”[3],这三个故事交叉进行,共同发展。多种巧合重叠在一起,故事在发展中层层嵌套,犹如一个大的分叉,在下面又有分叉,一个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另一个情节的发展。主人公余琛并不是心甘情愿地来做间谍这项工作的,此外还承受着来自于上司的双重压迫;另一方面,,当他在为德国效命的同时,还在不间断地思考,总想找出最终的答案。他来到阿贝特家曲径通幽的花园里,“小孩老是叫我向左拐,使我想起那就是找到某些迷宫的中心的院子的惯常做法”[4],这也使人很轻易地想到了现实中存在的迷宫,而在现实中这样的迷宫也确实是存在的,正是这座幽深的花园。但是余琛的祖先所描述的迷宫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读者的思路和视线。我们知道崔朋曾经在做着两个不同的事情, “一个是建造一座迷宫,另一个是写下一部关于迷宫的小说”[5]。在崔朋死后,没有人知道这部小说到底写了什么,也没有人知道那个迷宫究竟在哪儿。但在随后阿贝特却告诉他,他创作的小说就是他想要建造的迷宫。
仔细读几遍《交叉小径的花园》,你会在小说里发现一些值得人们细细推敲的地方。小说并没有像以往的小说那样进行平铺直叙,读来无味,博尔赫斯另辟蹊径,将文章的发展寓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小说以倒叙开头,直接揭示出来了故事的结尾:余琛就要被抓了!这也给了读者一击,令读者振奋,从而很快地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引导他们继续读下去。令读者想不到的是,作者笔锋一转,已从第三人称变换为第一人称,由此,小说以“我”的视角开始了新的征程。在人称的转变之时,主人公余琛也已经杀死了汉文学家阿贝特,文章其实已经实现了一个重要的飞跃,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时间的无限性和混乱性。我们都知道,《交叉小径的花园》从表面上看就是一部警察和犯人的追击游戏,但我们深知博尔赫斯却不仅仅在叙述一个这样的侦探小说。他所要表达的其实是建立在这种侦探小说之上的展现时间的无序性的一篇经典小说。博尔赫斯所要表现的时间其实是犹如网状的、不规则的混合体,这和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时间观念不所不同,这里的时间是无序的、网状的、混乱的,而不是线性的、有序的、绝对性的。这个深刻的哲理并不是由博尔赫斯的口中说出的,反而是接着余琛和阿贝特的谈话来表现出来,正是这种玄妙的细微之处却也是博尔赫斯写作手法的高超运用,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文献综述 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中的迷宫意象分析(2):http://www.youerw.com/wenxue/lunwen_99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