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能力导向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高等学校土木建筑专业的教育,在国家教育部和建设部的指导下,经土木建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研讨,已经论文网形成了宽口径大土建“的专业发展模式。在宽口径“的视角下,要求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作业。因此,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可概括为四个特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个人特质和社会交往能力。
工程地质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地质资料。分析工程地质条件。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涉及地质学基础。工程岩土学。水文地质基础。工程地质问题和工程勘察技术等宽广的知识面。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地质教学不仅要考虑到土木工程专业的需要,同时要考虑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就业能力是指个人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和意愿。从个人行为的角度来看,就业能力意味着个体获得。保持和利用某种资质或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倾向。个人不仅要具备职业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通用技能,如终身学习能力。远见性。才智最优化配置。同时,个人还要具有能够在不同工作和组织间实现平稳的职业生涯过渡的个人弹性和职业适应性,以及能在不同群体与他人分享责任。经验和知识的合作意识。
Fugate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嵌入个人特性的心理社会建构。Hall提出了适应能力――自我意识“矩阵。他认为适应能力和自我意识是职业生涯成功的两个元能力“。尽管国外研究比较深入,但考虑到社会经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些理论在中国可能存在失效的风险。可喜的是国内就业能力角度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研究也比较成熟,如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的著名企业用人标准和对应聘者能力。特征要求。李颖等根据文献资料在对学生调查基础上,将就业能力区分为内在素质。处理工作能力和社交领导能力3个维度20项指标,并从定量分析角度证明其对就业质量有影响。
关于工程地质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许多学者从教材。教学方法和野外实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李娅等通过教学实践,分析了工程地质野外实习的作用。野外实习的场地的选择以及实习应达到的要求。白明洲等以工程地质课程特点为基础,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与内容的优化和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提出了该课程的具体改革措施。刘勇健等根据专业目标,分析了影响实习质量的因素,提出了改进工程地质实践教学环节的室内实验方法。调整实验内容和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并建立了科学的实习成绩评定体系,由此探讨了提高工程地质实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因此,针对本科学生就业能力必须具备的四个特质――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个人特质和社会交往能力,提出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工程地质教学体系的改革。包括了教材的选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室内试验和野外实习的改进。具体改革措施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包括学生就业单位的性质比例分布。学生就业岗位性质的比例分布;目前工程地质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选择基础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教材;工程地质课程教师的培养。
针对提高本科学生就业能力的四个特质,构建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实践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大纲的改进。教师课件的制作与优化,教学方式的选择与多样化,实验课时的设置,野外实习时间和地点的选择。
总的来说,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综合的改革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也是各高校面临的教学改革的难题。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有利于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为教师确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实现学生个体。高等院校和社会三方的和谐发展。
就业能力导向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就业能力导向的工程地质課程教學体系改革【1576字】:http://www.youerw.com/wuli/lunwen_129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