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信的产生背景
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的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曾提出过著名的“补偿性媒介”理论。他认为,“人们选择的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或媒介的某一种先天不足功能的补救和补偿。” 莱文森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当中的观点进行了引用,他觉得任何媒介的强入和淡出都有其必然性,包括媒介功能的升级和衰退,都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
在这个媒体碎片化时代,受众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广,当长途漫游费用贵、发短信速度慢、“织围脖”太公开……人们希望的低资费、便捷性、私密性等特性对于很多媒介来说都无法完全做到的时候,他们可以选择另外的更符合自身需求的媒介。而这时,微信作为一种对先前媒介的补救和补偿,集诸多特点为一身,满足了受众的这些需求,做到了约零资费的“语音即时通讯”,它还拥有视频聊天功能等,在保障个人私密性的同时实现了快速的、低资费的信息传递,将人们被微分的生活间隙填满,给其带来了全新的媒介接触感受。
(二)微信的发展历程
提到微信,就不得不提到Kik。Kik是以手机本地通讯录为基础的聊天工具,其亮点是它会将同样在手机上安装了此软件的通讯录好友推荐给用户,从而实现好友间的免费短信聊天,使得社交网络与现实联系得更为紧密。在我国,第一款类Kik软件是由国内知名应用团队小米科技于2010年12月末出品的“米聊”, 因其沟通模式新颖,刚发布不久它就深受用户喜爱。随后,盛大网络推出了“盛大Kik”。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研发的一款基于QQ用户的应用软件“微信”公诸于世。 之后,又陆续出现了“开心飞豆”、“Youni”、“沃联系”“飞聊”等类Kik软件。
在众多类Kik软件中,米聊和微信可谓是各占据着半壁江山。但是,微信凭借腾讯这个强大后盾,1.0版支持导入QQ好友,随后的1.1版又支持导入手机通讯录好友,2.0版本新增语音对讲功能,4.2版支持视频聊天,4.5版支持实时对讲和多人语音交流, 5.0版游戏中心上线,之后又添加了“嘀嘀打车”以及微信支付功能等。微信通过不断升级,用户数量猛增,渐渐取代了米聊,最终在这场语聊工具大战中胜出。2012年3月,微信的使用人数冲破1亿大关。 同年9月17日,微信的注册用户数达到2亿。 而在短短4个月之后,微信的用户数量就已经增加到了3亿, 成为了全球拥有最多用户的通信软件。微信的发展势头之猛,让作为知名IT评论人的洪波都惊叹不已,他评论道:“微信可能是迄今为止增速最快的在线通信工具。”
二、微信信息传播的特征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微信不断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进来。如今,微信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亿,每一天的活跃用户数量就达到了1亿之多。 微信之所以能在其他同类型软件中独占鳌头,很大程度上是因其自身具有传播方式的多媒体性、个人私密度高、用户黏度强等信息传播特点。
(一)传播方式的多媒体性
微信集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于一身,传播方式的多媒体性增强了传播效果。微信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语音聊天为主打功能,给用户留下了“一款能说话的社交软件”的印象。语音交流能带来一种现场感,用户可以通过语音短信获得对方的一些背景信息,在接收用户信息的同时,还能根据对方的语调、语气等多途径真切地感受对方的情绪,使得信息表达更加生动,同时也减少了文字表达可能带来的语义上的偏差,例如:“天亮时,我想起来了。”同一个句子,强调“想”和强调“起来”,表达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而微信能够让使用者利用“声音”这一重要的信息载体,让表达更为准确,提高了传播质量。另外,微信里的语音聊天功能使手机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对讲机”,让用户免去了输入文字的麻烦,方便省时,提高了信息量。除了语音聊天功能外,微信的视频聊天功能也是主推功能之一,它使交流开始变得声画并茂,在增强真实感的同时,也拉近了用户之间的距离。 微信信息传播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探析(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11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