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论“选秀”节目的舆论影响以“中国好声音”为例(4)

时间:2016-12-25 13:02来源:毕业论文
(三)强化民众的自我认同感 明星效应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营造。大家都知道,《中国好声音》中会不断制造出鸿沟,产生反差情节,将明星效应渲染得


(三)强化民众的自我认同感
“明星效应”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营造。大家都知道,《中国好声音》中会不断制造出鸿沟,产生反差情节,将明星效应渲染得淋漓尽致。当选手在台上唱歌时,他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导师喜欢上自己的歌声,然后为自己转身。演唱完毕之后,如果有导师转身,那么选手就能够选择自己的导师并且留下来继续演唱。而导师们如果想要某个选手选择自己的话,就需要用自己的方式打动选手,让选手能够选择自己。以徐海星与郑虹这两个选手的竞选为例,徐海星是为逝去的父亲唱歌;而郑虹也以高考失利的学生形象出现,这些都会引起观众的同情或感动。选手们通过压力和角色的转换成功逆袭,而一系列的情感传递,也会让观众被与自己相似的角色深深吸引。这样的情感转变,会让很多受众找到某种途径来实现自我平衡。由于很多受众群体在社会上,自我认同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容易陷入不同的困惑与矛盾中,当他们认识的一些人物,尤其是公众人物的角色转变之后,会引激发心底的同情和共鸣,转移并宣泄自身的不良情绪,从而理解成长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实现他们内心的平衡。如此,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被明星效应所影响,从而解开自己心中的困惑与矛盾,更加努力地奋斗拼搏,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中国好声音对舆论的负面影响    
随着节目的热播,关于《中国好声音》的争议也越来越多。围绕节目的参赛选手和节目的创办理念而产生的一些负面舆论影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导致受众价值取向错位
在众多电视节目当中,选秀节目总是会给人一种一夜之间就能成名的感觉。这使得许多人对于成功的概念都变得简单化, 并且产生了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把名声这些东西放在了过于重要的位置。当产生了这种心理之后,就会有许多人为了得到这些原本不属于他们的东西,而放弃原有的东西,开始追逐名利。甚至为了成名不惜一切代价,从而导致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选秀节目播出以来,一些学生放弃学业参加比赛、选秀的报道屡见不鲜,这就充分地说明了当代学生中存在严重的草根幻想。
过分宣扬“秀出自我”的这种思想容易让人形成极端的个人主义。对于自我意识的宣扬,成为现在社会上很多选秀节目的口号,《中国好声音》以“真声音 真音乐”为口号,以让平民圆梦为理念,却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众人追逐名利、丧失自我的现象,导致了受众价值取向错位的后果。
一些观众出现了极端的个人思想,跟节目本身想要宣传的宗旨背道而驰。而这些思想的形成,关键还是节目本身存在的一些现象所导致的。如《中国好声音》中高考失利的女孩郑虹,参加比赛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版的阿黛尔。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例子存在,才导致许多人更加急于求成,对于个人发展、荣誉、地位等等也看的越来越重。
   (二)受众审美取向畸变
这种审美取向的偏离,主要是指《中国好声音》改变了中国民众原有的审美价值取向,含蓄、低调的传统作风开始让位于大胆、张扬的个性表达。
《中国好声音》是从国外引进的一档节目,在制作方面几乎是全盘复制人家的节目样式,缺少了对中国本土文化和民众审美价值取向的考虑。西方国家的电视节目普遍植入了自我主义,与我国崇尚的集体精神相悖。《中国好声音》主办方强制要求参赛者展现自己的才能,突出自我,极力张扬自身的个性,主张追求个人利益,这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相去甚远。节目热播后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的受众审美价值取向的畸变,勇于表现自己的人越来越多,崇尚个人主义的人也日益众多,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是相当可怕的。在这种畸变的价值取向影响之下,群众的审美观也更倾向于张扬、外放,形成了“盲目追求,渴望独特”的审美观。 论“选秀”节目的舆论影响以“中国好声音”为例(4):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153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