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案:关于调查记者的生存状态分析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工作中,媒体行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富有理想主义和有着为事业献身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工作者们带着战士一般的激情为了理想,为了责任投身到新闻行业的战斗中去。现实却用一记又一记响亮的耳光让他们的挣扎与妥协中进退两难。为了更好的分析新闻从业人员的生存状态,笔者选择在新闻行业中最具媒介影响力的调查记者群体作为案例进行解析,调查性报告是新闻报道中的“金色光环”,它能凸显一个记者的采访应变能力和职业素养,也是最容易引发社会反响,推动社会前进的报道形式。调查记者是新闻职业中的先行者,他们的生存态势分析能折射出整个媒介环境中新闻从业人员的生存现状。
(一)调查记者数量在新闻职业中所占比重较少
调查记者是记者行业的一种分支,他履行着新闻工作者所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却需要面对更为严酷的职业生存环境。调查记者又常常被称作“打黑记者”、“掏粪工”或者是“揭黑记者”,随着调查性报道受到大众的认可和普及之后,调查记者也成为记者群体中最不容小觑的一直队伍,但我国的新闻调查起步较晚,调查记者还只是新兴的记者职业分支,从其发展的状况来看相对其他分支而言人数还是较少的。调查报告属于深度报道,调查记者向公众传递的不仅是事件本身的片段,他们往往要深入现场进行更为详尽的事态还原以及关注其报道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在国外,调查性报道的媒介地位是很多新闻报道所不能撼动的,更有无数的新闻工作者视调查性报告为记者的职业最高追求。在国内,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调查性报道也在新闻历史的车轮中不断的成长成熟。调查记者深入报道也进一步揭露了社会化进程中某些方面的不足,加强了社会公众对权力机构监督以及自我监督,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正是由于调查记者崇高的媒介地位以及严谨的报道方式,那么对于调查记者的自身能力及思想素质的要求相对也是较高的。从《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的调查显示平均下来至少要从事8年的新闻工作或5年以上的调查性报道经验,才可能有丰富的经验应对调查性新闻的多变与复杂性,但是在调查记者行业能坚持这么长时间的调查工作的记者可谓是少之又少,因为调查性报告对记者的身体状况、行业精力以及对新闻报道的心力要求都很高,年龄稍长一些的新闻工作者即使有丰富的经验在其他方面往往也难以坚持下去。这就导致调查记者从业数量与质量的不均衡性。现实的表现就是新闻行业中调查记者的数量在记者群体中所占比重较少,从业人员流失较快,在职的部分新闻调查记者经验不足而导致报道能力较弱。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公众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迫切需要通过媒体这个平台获得更多信息从而文护自身的权益。21世纪是调查记者的时代,他们用尖锐的目光审视着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弊端,他们的存在是媒体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挣扎无力的新闻调查记者近四成选择逃离
很多从事新闻专业工作的人都曾经怀揣着为了文护世界的和平与正义贡献自己绵薄之力的愿望,复旦大学举办的“数字化时代的调查性报道”圆桌论坛上,发布了由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传播系沈菲、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志安两位博士合作完成的国内第一份《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这份报告对340位左右报纸和杂志的记者采取全样本问卷调查,第一次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记者尤其是调查记者的职业观念和生存状况。《报告》显示,在挣扎无力的现实环境中进四成的调查记者“不打算继续”从事调查性报告,只有不到两成的调查记者选择继续坚守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大多新闻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理由,是“揭露社会问题”、“文护公平正义”、“表达百姓呼声”与“传播思想、启迪民心”。 然而强权的干涉,社会公众的认可度降低以及经济收入待遇相对较差等问题让众多新闻从业者的理想受到撞击。 理想与现实当前新闻从业者的生存态势分析(5):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2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