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李如龙的《汉语方言学》、甘于恩的《七彩方言:方言与文化趣谈》等著作也都对方言与文化的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还有一类专门研究城市文化的书籍,例如美国芒福德的著作《城市文化》,也是对于该项研究的重要参考。
三、方言电视节目出现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方言电视节目开始出现,各家电视台开始打造以方言为主要传播方式的电视节目。在“以人为本”的背景下出现的方言电视节目逐渐走入电视观众的视野,这中间不仅仅有节目自身的原因所在,也有方言本身独特的魅力和地域文化的作用在其中。
(一)方言衰落亟待保护
语言不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还是民族认同的符号,是全社会各集团之间感情沟通的桥梁。[1]然而,方言的弱化却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方言毕竟是一方之言,有一定地域的局限性,这种差别来自于不同地域文化对方言的不同解读和方言传达的不同的地域文化,这种收视覆盖面“小众”的传播方式难免会遭遇一定的阻力和瓶颈,尤其在吴语地区,方言与普通话有着极大的差异,如果不是本方言地区的居民基本不理解,正因如此,这些方言就只可以在范围很小的地域传播、流行,想要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更是面对重重阻力,方言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衰落,但这一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保护。2007年1月份,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指出,普通话和方言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这充分体现了国家相关部门对方言的重视和对语言发展的积极态度。
(二)各类方言节目在各地涌现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央电视台就开始播出一系列运用方言的相声节目,这也可以看做是方言电视节目的开始。在方言小品、相声等新颖的节目相继走红之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方言电视剧也开始在电视荧屏上出现。早在1982年,宋学斌导演就拍摄了方言剧《人与人不同》,真正广为观众喜欢和认可的是1989年到1994年由刘德一主演的《凌汤圆》、《傻儿师长》。[2]自此,全国各地就掀起了一阵方言电视节目的创作热潮,而重庆电视台在1994年率先开播的方言栏目《雾都夜话》也正式拉开了中国方言栏目剧的序幕。
在这之后,很多地方台也都很快开办了各种形式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方言栏目,在这一时期,相继涌现出陕西都市频道的《都市碎戏》、重庆台的《生活麻优尔烫》、湖南台的《爱情魔方》以及苏州台的《施斌聊斋》等一系列在本地区域内拥有一定影响力和固定观众的优秀方言节目。文化生态系统与生物生态系统一样,都具有动态性、区域性。[3]
(三)发展城市文化的需要
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家电视台的态度和思想,所以,很多电视台都会将新闻节目作为立台的根本。就像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作为立台之本很好的传达了国家电视台庄严肃穆的形象,是、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
而方言作为方言新闻节目的主体,语言是文化流传的基础,是文化发展和流变的印证。作为一个地区长期稳定使用的语言,方言可以直接明了的表达和总结当地文化的特点与演变。熟悉的东西,我们并不一定能够深刻地理解它,而只有深刻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好地熟悉它。[4]方言是一个地区文化传承的工具和传递者,一个地区文化的保护、一个城市文化的发展都依赖于一个地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的生生不息离不开方言的护航,城市文明的发展也离不开方言的保驾。方言电视节目的出现与发展不仅是文化保护的需求也是城市繁荣的需要。 《施斌聊斋》从方言电视节目谈苏州的城市文化(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69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