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新媒体对公共事件的影响研究(9)

时间:2017-06-01 21:22来源:毕业论文
3.1.1沉默螺旋将公共事件极端化 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这


3.1.1“沉默螺旋”将公共事件极端化
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观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         
随着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和神奇的魔力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一些学者就认为,“由于互联网普遍性、平等性、自由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其很难对互联网受众施加群体压力,作为支撑经典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假设,即害怕被孤立的恐惧心理早已不复存在,所以该理论也就丧失了其现实意义。” 其实不然,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并没有在互联网中消失。这一恐惧感本身并不会随着媒体的改变而改变。正如有关学者所提出的,“CMC(以电脑为媒介的网络传播)只是提供给人们机会,以人们渴望的交流方式进行交流,这种想法和冲动是人自身具有的,只不过通过科技手段更容易实现他们。” 在网络传播中,各个成员虽然是匿名的,但是他们登记注册时填写的具体个人资料却仍然是身份的象征。在微博中,舆论的压力也许不是指向现实中的个人,却也指向个人在微博中的虚拟身份,因此,微博中的虚拟身份也就成了人的主体性的载体。每个人在确认的个人微博面前,都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有些时候微博甚至形成了不成文的群体意识和规范,在必要的时候,成员可以采取某种一致行动,如果一个人做出了违背大家意愿的事情,就可能被冷落、批判,甚至封杀。其次,就算个人微博更换了,在登记注册之前,每个人都还是得必须输入详细的个人资料。所以,微博账号的变换实质就如现实生活中的现用名和曾用名的区别,名称变了,但还是同样的一个人。因此,网络空间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同样会对其成员产生与现实类似的压力和社会恐惧感。在笔者看来,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网络虽然参与主体多元、广泛,却也常常出现舆论一边倒的现象。
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都在关注一个ID为“郭美美Baby”的用户,在新浪微博推出的身份认证功能中,其认证身份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注册信息显示,此用户是一位年仅20岁的女孩。由于其经常在微博中炫富,炫耀自己的大别墅,名车玛莎拉蒂,名包爱马仕等。她的行为引来众多微博用户广泛的议论和强烈的质疑,讨论的战场也从微博扩大到网络社区bbs等,引起全国众多网民对“郭美美”事件的关注。
虽然中国红十字会和新浪微博都在网络上对“郭美美”事件作出回应和解释,网民还是纷纷怀疑作为郭美美富足生活基础的钱财的来源,质疑中国红十字会募集到的善款的去向。在质疑“郭美美”形成的网络舆论中,网民一致认为,中国红十字会管理人员拿着从社会中募集到的善款,过着奢侈的生活,满足自己的物质追求,利用善款中为个人牟利;更有甚者认为郭美美是红十字会某高层豢养的“二奶”,红十字会拿着民众给予的善款败坏社会伦理道德等等。在质疑中,网友又自发调查中国红十字会的种种机构运作,又揭出了红十字会“账目作假”、捐赠的医疗器械不合格等等新的质疑。自此,在质疑郭美美的同时,网上同时掀起了对中国红十字会的日常工作的强烈质疑并一度波及我国的整个慈善事业。 新媒体对公共事件的影响研究(9):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831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