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舌尖上的中国》在新浪、腾讯、人人等各大网站的点击率排行榜中处于比较靠前的位置。截止到5月21日晚间23点整,第一集《舌尖上的中国》在腾讯的中播放量达到144913次,土豆网的总播放量达到40930次,优酷网的总播放量达到17550次。而百度贴吧,关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贴子更是分分秒秒在更新。 网友们对《舌尖上的中国》中的食材、文化、拍摄技巧及思乡情结等不同方面进行着评价。此外,在公交电视、楼宇电视、网络视频等新媒体终端上也多次播放。
(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舌尖上的中国》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展现在人们面前,抓住了人们的觉,很多商家也是根据这点来拓展商机。各大网络交易平台上的不少经营特产的卖家生意很火爆,也有一些卖家开始经营起了美食特产行业,其中更为全面丰富的非淘宝莫属。“淘宝网与5月24日零点推出的美食专辑《舌尖上的淘宝》中阿江纪录片的美食特产‘一网打尽’,视频成交率增长16.7%,‘毛豆腐’的搜索率暴涨48倍。5月4日播出的第一集中介绍了云南的诺邓火腿之后,某售卖诺邓火腿的网店立即产生了33笔订单,其中32笔都是在当晚11点后产生的。”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让人们认识了各地的美食,也为其提供了更好的销路。
除了网络平台的销售之外,还有很多以美食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也迅速走红。不少电视台争相效仿,介绍起了当地的特色美食,如北京的豆沫豆浆、重庆的火锅、禹州的粉条和凉粉等,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地方特产和当地的文化风俗,也为不同地区的美食做了充分的广告。
(三)催生相关网络热词
《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之后,备受人们的关注。人们在慢慢发掘身边的美食的同时,网络热词“舌尖上的……”也诞生了。如“舌尖上的河南”、“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母校”等,还有一些更为具体的“舌尖”美食,如“舌尖上的豆汁”、“舌尖上的粉条”等。不仅仅在吃的方面,现在还出现了“舌尖上的欧洲杯”、“舌尖上的浪费”等。而影片中的一些旁白也被网友戏称为“舌尖体”。 《舌尖上的中国》也使“吃货”一词更为火爆,“吃货”由原来的贬义词转化为会吃、爱吃等带褒义性的词语。这些网络热词也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舌尖上的中国》的传播效果。由“舌尖上的……”来提高《舌尖上的中国》的知名度,让人们更加了解《舌尖上的中国》,也为其做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四)引发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讨论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舌尖上的中国》很重视食物的天然性,展现自然的馈赠,尤其彰显食材采集的过程、美食美在淳朴的家庭中诞生的过中程中劳动人民对自然、对食物的敬意。《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示的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茸、湖北的藕、查干湖的鱼无一不显示着最天然的美。反观日常食物中各种添加剂泛滥,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的困扰着人们的生活。还是大自然中纯天然、无污染的食物更让人放心。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已经没有安全感可言了。我们的餐桌上都是苏丹红、有色馒头、地沟油等等,这些让我们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也不敢报以信赖的态度了。当然,更多的人在反思,食品安全不仅仅是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如果菜农们少重视利润,少打些农药,少喷些膨大剂,多一些绿色食品,像北京的贵春一样在自己的房顶种菜,新鲜安全。那么,我们就会多一分放心,多一份健康。在这些天然的食材面前人们再也不用担心食物中是否含有瘦肉精、苏丹红等有害物质。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应加强监督,同时也要提高我们自己的自觉性。 《舌尖上的中国》传播效果研究(2):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