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公益组织的发展可以分为草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多元发展期四个阶段[ ],当前我国最普遍存在的处于草创期的草根公益组织,这类组织大都规模小、关系简单,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组织管理结构,多采取个体精英管理模式,组织运作情况由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和个人能力决定,组织尚没有取得法律承认的身份,资金和志愿者资源很不稳定,组织专业性程度较低。还有一部分出于成长期的草根公益组织,发展已经形成规模,有较为清晰的组织宗旨和使命,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也已初步建立起来,有短期的规划、目标和发展战略,拥有一定规模的较为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有一定的资金募集能力,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拥有一定的影响力。成熟期的草根公益组织数量还很少。
王裕瑞在对草根公益NGO的现状和发展进行研究后,认为当前我国草根公益组织的发展面临瓶颈,草根公益组织发展缺乏宽松的社会政策制度环境,组织身份的合法性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民间组织注册登记的门槛较高。同时,资金问题、监管问题、人力资源编制不平衡问题、组织的社会公信力问题也阻碍了草根公益组织的进一步成长。此外,草根公益组织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也严重制约着草根公益组织的发展和职能发挥[ ]。
王玺斐认为,当前我国草根公益组织数量远不能满足民生所需,专业化程度较低,相关法律体系及监管体系仍不完备,公信力不足,且缺乏足够的成长空间。国家需致力于政策环境的改善来促进草根公益组织的发展 [ ]。钟延红分析了我国草根公益组织社会公信力缺失的问题,对草根公益组织公信力缺失原因加以分析,从文化、制度、资源等角度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路径[ ]。玉苗对我国草根公益组织的发展机制进行了探析,重点研究了草根公益组织的资源动员机制、内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并提出草根公益组织需要倚靠体制自主发展[ ],认为当前草根公益组织亟需转变组织内部治理模式,由原来的创始人治理模式或者个体精英治理模式向制度化治理模式转型,内部治理更趋民主、科学,使草根公益组织具有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前景[ ]。
综上,草根公益组织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主要来自组织身份合法性困境、资金困境、人才困境、组织内部治理困境、社会公信力困境等。现有对于草根公益组织的研究大多是从草根公益组织本身着眼进行分析,对于草根公益组织生发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没有足够的讨论。当前大数据和“互联网+”行动的背景对社会各个行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必然也会深刻影响我国草根公益组织的发展。
李月娥、李坚等认为,互联网通过为公益组织发展构架平台、协调公益组织与政府、志愿者及公众的关系、向全社会推广公益慈善文化及慈善理念,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 ]。
罗莹、李佳润等认为,互联网时代和“互联网+”催生了新的互联网公益模式,使得公益参与低门槛、透明化、方便快捷且高效互动,并发展出新的线上到线下的公益模式。草根公益组织可以借“互联网+”的东风,发掘自身优势,迅速兴起并获得成长[ ]。
周雨冰认为,互联网作为新媒介为公益慈善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也带来更多挑战,互联网依托庞大的网民数量和快速广泛的传播效果,使更多普通群众参与公益,草根公益由此迅猛发展。“互联网+”也促进了草根公益组织运作的透明化,有助于加强监管、及时反馈、更新理念、整合资源,吸引更多人才[ ]。 非政府组织草根公益组织国内外研究现状(2):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14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