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较早,国外学者对城郊农业发展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始于19世纪90年代英国科学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都市理论,霍华德认为未来将出现一种城与乡结合的新型田园城市。随着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都市农业理论的也随之不断完善和演进,其主要发展脉络是:19世纪,农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尤其是两者内在的区位影响开始逐渐被人们所认识;20世纪40年代,学者从地理区位和(经济)功能方面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由此奠定了城郊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随后30年内,由于西方国家城市社会经济环境恶化,城郊农业的景观和生态功能得到重新定位和重视;20世纪末,在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重要组织的推动下,城郊农业被广泛地推广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城郊农业的就业和食品等社会功能重新焕发生机。1999年,加拿大规划专家奎昂在评论18个城市的26位城市规划师的报告中,论述了如何将都市农业的重要地位纳入到城市建设计划和规划政策中,并对其实现的方法及策略做了简要的论述。①而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城乡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很多大都市不断涌现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陆续开始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之中,如法国的经验表明,现代城市规划体系面临的挑战在于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考虑全面包括食物生产生态保护在内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这些都表明了政府政策在城郊农业发展中逐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3144
2国内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都市农业的概念开始被引入我国。我国的都市农业出现虽然晚但发展速度极快,并随着都市农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农业研究成果。我国都市农业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大城市纷纷将都市农业的规划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内高度重视,以满足城市化扩张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特殊问题。由在对国外丰富的都市农业发展实例借鉴后,国内学者结合国内特色国情开始了对都市农业的起源、定义、内涵、特征、功能、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界定,部分学者认为在城市化扩张的大趋势下,传统的城郊农业功能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城市城乡一体化布局和城市化对周边农业资源的巨大需求,开始重新定位现代城郊农业的功能—以生产服务功能为基础,生态服务功能为重点,休闲旅游功能为发展方向②;还有学者提出了"生态保育圈、农业生产圈、文化旅游圈"的三圈模式,他们认为建设和谐化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走向,基于区位优势、功能特征等因素拓展城郊农业功能,是和谐城市建设中的关键部分。政府的政策支持为城郊农业功能的拓展中提供了空间、资源和保护。由于城郊农业发展中自身的局限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大背景下实现城郊农业向高科技、高生态、高产出的方向发展,需要政府在技术、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陈璐在《政府扶持农业保险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中指出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看,农业保险属于混合产品中的第三种类型,是具有利益外溢特征的产品。农业保险既具有公共产品又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存在正外部性,使消费者和供给者的成本利益失衡,而供需双方又都无法确切地对正外部性效用进行收费,最终导致效率的损失。因此市场经济要求政府发挥其职能对市场失效进行调解,根据我国国情,政府可以从经济、法律和行政角度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扶持,从而实现农业保险产品资源配置的最优。王胜军,刘继平在《城市郊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中指出,目前,我国大多数城郊休闲农业都是在自发状态下发展起来,普遍存在对城郊休闲农业的内涵认识不清的问题。③①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和政府宏观调控与指导不力,不全面考虑城郊休闲农业的可进入性和可持续发展,盲目开发城郊休闲农业,导致结构和功能重复、雷同;活动内容单调,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不足;经营管理不规范,过于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城市化倾向严重,回头客减少;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城市居民容易产生反感心理。所以需要政府的政策指导和关注。论文网 城郊农业发展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16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