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辐射计其实是一种灵敏度很高的无线电接收系统,它可以利用不同目标在毫米波段不同的辐射特性来探测和识别目标,在遥感、军事、环境监测、安全检查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及很大的应用价值。与8mm波段相比,3mm波段能够在同等距离的前提下,提供更大的分辨率,同时具有自己独特的特性。[1]25232
目前,我们所能接触的辐射计测角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在气象领域。
1960年,美国发射了第1颗试验气象卫星——泰罗斯一号,成功地用装载在上面的电视摄像机拍摄到第一张电视摄像云图。除了电视摄像机,其还搭载了遥控磁带记录器和数据传输装置。在之后的五年时间里,美国陆续发射泰罗斯系列卫星共计十颗。这十颗卫星上,载有不同视角范围的电视摄像机,以及较高分辨率的辐射计。十颗卫星里的最后两颗为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也是美国第1代的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论文网
1975年,美国第1代业务静止气象卫星GOES-1发射升空,其上搭载了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而第2代业务静止气象卫星(GOES-4~GOES-7)则在GOES-1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大气探测器。这些业务静止气象卫星均采用自旋稳定的方式。
1987年,美国第3代业务极轨气象卫星泰罗斯-N/诺阿投入运行,至今为止共发射十二颗。它载有甚高分辨率扫的描辐射计,以及业务垂直探测器和数据收发系统。
日本于1977年研制并发射了“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该系列与美国第1代静止气象卫星大同小异。至今,日本共发射了五颗GMS,GMS-5于1995年3月发射。日本GMS卫星数量虽然不多,但其性能相对稳定,在亚太地区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日本并没有建立其自己的极轨气象卫星系统。
欧盟在1977年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气象卫星”Meteosat-1。之后的6年内,共发射五颗相同的卫星,1997年9月发射了Meteosat-7。欧盟第2代静止气象卫星MSG于2002年发射,MSG-2相继于2004年发射。欧盟的极轨气象卫星METOP发射的时间则相对较晚,第一颗METOP-1卫星于2003年发射,与美国的NOAA系列气象卫星组成双星运行的全球探测系统。
印度在1982年4月发射第一颗INSAT-1多功能静止气象卫星。截至2000年3月为止,印度共发射了三颗INSAT卫星。印度亦没有建立其自己的极轨气象卫星系统。
我国的气象卫星研制起步相对较晚,于1970年开始研制风云一号,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与探索, FY-1A于1988年发射成功。FY-1A属于我国第一代极轨业务气象卫星,由于各种原因,FY-1A实际工作时间只有39天。1990年发射的第二颗卫星FY-1B实际工作时间也只有165天。1995年,我国发射了太阳同步极轨气象卫星FY-1C, FY-1D于2002年5月发射成功,二者都是业务气象卫星。同FY-1A和FY-1B相比,FY-1D多通道扫描辐射计个数由五个增加到了十个,传输速率更高,星上存储容量更大。第2代极轨气象卫星FY-3A于2008年5月发射成功,卫星功能比第1代更全,其上装载了十一种探测器。
风云二号A星经过2年多研发后,于1997年发射成功,成为了中国的首颗静止气象卫星。十个月后,由于天线消旋,卫星一直处于消旋的工作状态。但是,经过五年的运行,在辐射制冷未进行加热去污的情况下,云图资料依然良好。2000年6月第三颗静止气象卫星FY-2B星发射成功,在完成了弥补FY-2A星的不足的测试后,于2001年正式投入使用,其上搭载了3个通道的扫描辐射计。2004年10月,我国第1颗业务型静止气象卫星FY-2C发射升空。FY-2D,FY-2E,FY-2F星则分别于年2006,2008年,2012年发射成功。C,D,E,F星均含5个通道的扫描辐射计。
风云二号系列卫星属于自旋稳定的静止气象卫星,在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中,风云四号系列均釆用三轴稳定的固定方式。此系列气象卫星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探测精度、速率以及更高的稳定性。在风云四号卫星的有效载荷中,多通道扫描辐射计由个5通道扩展到了14个通道。观测波段可覆盖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成像观测范围为19°×19°,二文测角角度范围指标由此而来。根据我国气象卫星“十一五”计划及2020年发展规划,风云四号卫星将于今年完成研制。[3] 毫米波辐射计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18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