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旅游作为传统的旅游方式,早已被人们熟悉,但相关方面的研究却十分匮乏。直到20世纪70年代学界才开始对宗教旅游进行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宗教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发凸显,业界和学术界才开始重视对宗教旅游的研究。进入21世纪,有关宗教旅游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开始涌现,并开始出现宗教旅游会议。从国外来看,最早开始于1935德国格里克斯曼(R。Glucksmann) [1]在其《一般旅游论》中分析了旅游的基因,对旅游动机做了最初的分类,其中宗教朝圣者是作为人类早期旅游的主要动机。Peter W。William and J。Kent Stewart(1997)认为旅游活动在很大意义上对于传统宗教起到了“修改”和“修饰”作用。Patriarch Bartholom eous[2](2008)认为在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都在随着全球一体化改变的过程中,宗教因素依然顽强地保持本色。国外对宗教旅游的研究涉及广泛,旅游者的动机、行为、影响因素等,旅游地政策、管理、资源开发等,旅游影响研究,宗教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等。从国外宗教旅游的研究方法来看,主要包括原始资料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参与观察法、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二手资料有公开出版物、政府资料等。并且国外学者多采用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同时注重具体案例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国外宗教旅游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研究内容比较全面,研究方法比较成熟,研究视角多样,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而我国最早对宗教旅游开发有所研究的是陈传康、徐亮君1986年发表在《热带地理》上的《陆丰县的海滨资源开发层次结构》,此文将玄武山寺作为当地旅游开发体系中的一个层次进行开发。1988年,陈传康、徐亮君、牟光蓉等在《旅游理论专辑》上发表了《宗教旅游及其研究》,[3]提出了引导和规范更为合理的宗教旅游的政策和具体措施。这些文章主要研究了宗教旅游的概念界定、宗教与旅游的关系、宗教旅游文化特征、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等,研究大多遵循旅游资源评价——宗教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开发策略这一结构。2010年高科的《我国宗教旅游利益相关者及其协调机制初探》开始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宗教旅游的协调机制进行探究,[4]因为此前国内学术界的专家学者还未曾对这一方向作系统的探讨,所以此文对我国宗教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构成及其协同机制研究的还不够深入。通过对我国宗教旅游的文章研究发现,多集中于基础理论、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等,重复研究较多。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比较少。虽然我国宗教旅游的相关研究在不断的深入和完善,与国外相比,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我国在宗教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协同机制方面,也基本都是定性研究,集中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对其深层次的文化研究、社会价值关注的挖掘力度不够。所以在此文中将会结合具体案例的实证研究,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深入剖析在宗教旅游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机制,用量化的结果较为直观准确的呈现研究结果,并伴随一定的定性研究,透过本质分析问题,深化理论成果。92161
[1] TURNER V。 THe center out there。 Pilgrams goal[J]。 History of Religion。 1973, 12 (3): 191-230。
[2] SM ITH VL。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logy of tourism [M]。 New York: Cok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3] 陈传康等。宗教旅游及其政策研究[J]。昌潍师专学报,1999,(3)。
[4] 高科。我国宗教旅游利益相关者及其协调机制初探,2010,(3)。 宗教旅游开发协同机制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199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