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企业的相关概念及内涵1.产能过剩的概念 贝恩(1959)、鹤田俊正 (1988) 等从中观视角提出产能过剩即是行业产品供给过度或生产能力过剩的一种表征现象[3]。江飞涛、曹建海(2009)微观角度的产能过剩是指企业供给的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超过了均衡价格下的市场需求,“产能过剩”与耳熟能详的“恶性竞争”“过度投资”、“重复建设”、所指的是同一内涵[4]。26252
2.产能过剩行业的概念
卢锋(2010)将产能过剩主要界定为发生在工业部门的闲置富余产能高出某种合理界限的景象,产能过剩通常带有价格下降和利润减少以致企业出现持续亏损的现象,但是对于所谓的“合理界限”,目前学界尚未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欧美等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作为产能过剩的主要评价指标,一般而言,若采用欧美国家标准:产能利用率超过90%为产能不足,79%-90%为正常水平,低于79%为产能过剩,低于75%为严重产能过剩,因此设备开工率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迹象[5]。
沈坤荣(2012)通过对35个行业的产销率和产能利用率的研究分析,认为产能利用率79%以下前提下,石油等开采行业的SRDA(产销率差值的均值)小于0,称为强过剩行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等SRDA大于0称为弱过剩行业[6]。论文网
庄健(2006)指出产能过剩是市场需求层面的总量概念,鉴定行业是否过剩,一是产能过剩的结构问题,二是考虑市场中与之对应的有效需求的多少[7]。
总体而言,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于产能过剩行业总体经济概况进行研究,同时也对于产能过剩的定义、界定标准和相关形成机理和应对措施都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得出了相关影响因素如:政府干预、企业投资、不完全竞争、企业窖藏产能等因素以及相关治理措施如:加强宏观调控、弱化政府干预等,然而可以明显看出产能过剩的研究普遍在于经济学领域;而对于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匮乏,尽管有学者开始对产能过剩进行管理方面的研究但普遍仅存在于个别企业对于自己管理实践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相关行业的研究,不适合进行普遍性对策分析。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1.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
“人力资源开发”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Nadler于1970年提出,他提出:“人力资源开发是在特定时间内,雇主为员工提供有组织的学习,以产生个人成长和组织绩效的过程。”1976年,Craig.R把人力资源开发界定为“通过终生学习来发展人的潜力”[8],其着重点也是个人的学习,具体来说,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指国家或者组织有计划地对有关人员开展智力开发、正规教育、职业培训或其他启智类服务,包含教育、培训、核算、周转等,进而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挖掘人的潜能,为社会创造出价值的积累过程 [9]。
Rothwell(1985)在人力资源开发定义的描述中指出,人力资源开发是组织所开展的所有有计划的教育、开发和培训活动,它通过把组织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与组织中个人的需求满足与职业理想结合起来,达到既提高劳动生产率,又提高个人对工作的满足度[10]。
约翰H.杰克逊(John H. Jackson)和 罗伯特L•马希斯(Robert.L.Mathis)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提到,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是给员工增添超过他们目前工作需要的各种能力[11]。人力资源开发正是以时间和资金的投入为基础,通过组织开展发掘、培养和提升人的素质和水平的系列活动中达到提高人的才能和加强人的活力和积极性,进而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便是人力资源开发。 产能过剩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20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