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碳排放的产生机理相对于工业、服务业产生的碳排放,农业碳排放的来源显得更加复杂化。美国科学家Jane M.F. Johnson发现,农业碳排放主要来源有农业能源利用、农业废弃物、稻田以及生物燃烧等[1]。 国内研究认为,碳排放主要来源有农业能源消费、农业生产投入消耗、农业废弃物处理等[2];土壤中氮氧化合物的直接排放及稻田甲烷排放[3];动物饲养,特别是反刍动物饲养,所产生的碳排放[4]。28355
2.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
由于对农业碳排放问题研究起步较早,国外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指标体系构建地较为完善,除考虑了常规农业碳排放,更兼顾了农田人为焚烧、湿地、农业废水排放等农业生产活动会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5-7]。L. M. Vleeshouwers在充分考虑作物(品种、播种方式、产量),土壤(湿度、储碳量),气候(气温、蒸发、雨水)等因素后,构建起了相关的计量模型[8]。
国内广义的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则主要考虑了农业能源、农用物资利用、土壤、牲畜肠道发酵、稻田、粪便管理等6个方面,对其他方面涉及的研究较少[9]。通过运用“两阶段”迪氏因素分解法,在我国1990-2005年间,宋德勇、卢忠宝将与能源消耗相关的CO2排放相关因素进行了较全面的分解[10]。朱勤、彭希哲等则在扩展的Kaya恒等式模型的基础上,采取了LMDI分解法对我国在1980-2007年间能源消耗碳排放构建起了因素分解模型[11]。论文网
3.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
在国外对于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方面,Coondoo选择以Granger因果关系的视角入手,分析了人均收入与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是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因果关系[12]。Knapp T等使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研究了全球人口和全球CO2排放量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尽管碳排放量与人口这两者之间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然而全球人口增长无疑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的重要因素[13]。通过运用LMDI模型,张小平等对甘肃省1993-2011年的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农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因素对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而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因素则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15]。
4.农业碳减排机制构建与政策问题研究
在农业碳减排机制构建和政策方面,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国内丰富得多,但以碳税征收为标签的经济手段是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公认的有效实现减少农业碳排放的政策工具。通过对每吨农业碳排放征收14美元碳排放税,Mark Peters等研究发现,这种手段不仅可以使2010年美国的农业碳排放量相较于1990年减少约7%,更重要的是,这种碳税的征收,对美国农产品供给与价格的影响十分小,均低于1%[16]。设立农业碳排放许可和建立农业碳交易市场也可以达到减少农业碳排放的目标[17]。除此之外,农业碳减排技术在减少农业碳排放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当前被广泛采用的有保护性耕作制度[18]、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管理[19]、农业废弃物生物黑炭转化还田技术[20]、更新农业机械及技术、循环农业与生态农业发展[21]等。
5.文献评述
国内外对农业碳排放的关注是近十年才开始的,因此对农业碳排放的问题受当前认知的限制,仍有待发散: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多采用微观视角,缺少必要的全局统筹;缺少从系统整体的角度进行实证检验或研究有关农业碳减排的政策措施。因此,探究我国农业碳排放特征、时空演变规律并科学编制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以弥补现有测算方法在广度、精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增进我们的宏观认知,是很有必要的。 农业碳排放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23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