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分析城市湿地公园研究进展、概念理论、生态化设计方法等,认识到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复杂性,并涉及到多口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多样性是影响设计的最大难题,希望本文能引发大家生态环境设计方面的思考。
1综述
1.1研究背景
1.1.1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理论研究进展1.1.2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发展现状
1.1.2.1国外发展现状
1.1.2.2国内发展现状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国内外的有很多城市湿地公园,但是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作为实践指导。本文经过大量文献的总结和提取后,提出生态化的景观设计的概念和理论,并希望通过相关探索和研究,达到以下几个目的:①将湿地的概念正确的运用在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中。②探索湿地生态学与景观艺术设计学相结合的方法。⑤正确认识生态化的景观设计。④从生态学和景观设计学的角度去研究城市湿地公园。
湿地保护是迫在眉睫的,然而保护状态却并不乐观。关于解决湿地的保护和人类利用其价值的功能之间的矛盾,更是值得为我们去深入讨论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理论研究入手,期望将生态化的景观设计与湿地所处的实际情况和生态功能相结合在一起,做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同时又能够满足人们休闲游憩的需求,并将体系的理论更好地应用在实际的设计之中,是湿地公园的设计能够有更加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1.3湿地概况
1.3.1湿地定义 湿地(wetlands)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1.3.1.1不同领域的湿地含义 由于湿地是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地理学、水文学、土壤学、生物学及经济学等对湿地均有研究,因而对湿地的定义有很大的差别。湿地科学定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从生态学角度,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并兼有两类系统的某些特,其地表为浅水覆盖或者其水位在地表附近变化;从资源学的角度,凡是具有生态价值的水域(只要其上覆水体水深不超过6m),都可视为湿地,不管它是天然的或是人工的,永久的还是暂时的。
1.3.1.2广义定义 广义湿地的定义,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是1971年《拉姆萨尔湿地保护公约》中给出的:“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它不是湿地学的科学定义,没有揭示出湿地的科学概念与内涵的实质,内涵与外延还不明确。实质上这是个湿地管理定义。它比较具体,具有明显的边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在湿地管理工作中易于操作。
1.3.1.3狭义定义 狭义定义中最具代表的是《国际生物学计划》中对湿地的定义: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或生态交错带,由于土壤浸泡在水中,所以湿地特征植物得以生长,该定义特指生长有挺水植物的区域。
1.3.2湿地公园含义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1]。城市湿地公园要重点突出三大特点,即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而成为城市湿地公园必须具备的条件为:①能供人们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并具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②城市湿地公园的湿地必须位于城市规划区内,必须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内;③湿地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湿地公园的占地面积须达到33hm2以上;④具有天然湿地类型,或具有一定影响及代表性的湿地[2]。 南京河道整治及示范区生态湿地公园规划设计(2):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26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