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对象上来看,主要是以我国公民,或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调查对象,也有以青少年、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陈鸿雁在《大学生慈善意识调查研究》中就是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的慈善意识普遍较低,在慈善动机层面上的得分不容乐观,很多数学生的慈善动机是利己的。许琳在《关于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调查》中以公民为调查对象,包括教师、工人、机关干部等不同职业的人,大部分的人对慈善主体的有一个较为准确 的认知,认为帮助和照顾弱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而不仅仅是个人或者是国家政府的事情,在这一点上大家有共同的认知,这有利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帮助社会上不的弱势群体。
从慈善意识与慈善事业的发展关系上看,罗竖元的《培育慈善意识发展慈善事业_美国经验及其启示》,慈善意识对于慈善事业的发展起着最重要的影响。如今人们慈善意识的淡薄是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他认为慈善意识是一种自觉的心理反应,是一种博爱的理念。借鉴美国培育公民的慈善意识的路径和美国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经验,来推动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提高和慈善事业的发展。
从影响慈善意识的因素的角度上,石国亮的《我国居民的慈善意识及其影响因素_基于全国五大城市的调查分析》,以慈善意识为因变量,普遍信任、媒体认知和慈善事件为自变量,个人属性为控制变量,建立起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个人属性变量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员身份、婚姻状况、收入状况、民族等。认为普遍信任、媒体认知和慈善事件都会显著影响到居民的慈善意识。
从慈善意识培养的角度,常锐在《论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培养》中,是从三个方面来讲述如何培养公民的意识,第一是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第二是努力把传统的慈善观念转化为现代的慈善观念,第三是加强对慈善事业的制度性建设。欧阳光明《论慈善意识的培养》中则是先从儒家文化和宗法制度、传统价值观念和当代社会的纠结、社会公共价值认同的缺失、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方面,论述我国公民慈善意识淡薄的原因,同时也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从慈善意识的发展变化上,陈东利在《论当下公民慈善意识弱化的成因》中指出以通过一组中美参与慈善事业的数据来比较,中美人均捐款额差距是7300倍。他认为我国公众过于依赖政府在慈善中发挥的作用,对于个人和企业在慈善中应该发挥的作用认识还不够清晰。我国公众对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作用过于依赖,对企业、个人在慈善事业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到位。罗竖元在《目前我国公众慈善意识淡薄的社会学分析》中,从社会学的角度,我国传统的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亚文化和主文化的相互抵触、藏福意识和仇富心理等角度来阐述慈善意识淡薄的成因。
我国学界关于慈善意识的研究主要是从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培养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路径,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相对弱化的的原因,对于慈善意识弱化及慈善事业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慈善事业的机制等诸方面研究较多,但对于大学生慈善意识的研究分析及影响慈善意识的因素方面研究较少,尤其是在影响因素,有学者对慈善意识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但主要是从慈善认知层面来谈,不够全面,而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慈善意识,这次调查主要是从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及其影响因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慈善意识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2):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29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