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光在大气湍流中传输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在适用于光通信的激光诞生后,对于该方向的研究才步入正轨。20世纪50年代,Obukhov[6]结合随机场理论,对随机介质中的光波传输进行了求解。紧接着,Tatarskii[7]结合Kolmogorov和Obukhov的理论,发展了湍流统计理论,在大气湍流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33646
1975年,高斯部分相干光光源的概念被提出,这种光束横向界面符合高斯型光强分布和相干性分布。随后,高斯谢尔模型(GSM)光源理论很快得到了补充和发展,而高斯谢尔模光束也成了一种便捷的物理模型,被广泛应用到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论文网
90年代初期,Wu等人通过对GSM光束(高斯谢尔模)在大气湍流中传输理论的研究,得出“对比完全相干光在大气湍流中的传输特性,部分相干光的各类湍流效应较微弱”的结论[8~9]。进而引发了部分相干光湍流理论的研究高潮。2001年,Gori等人结合部分相干光的偏振性,提出了部分相干部分偏振GSM光束模型,即矢量GSM光[10]。紧接着,2003年,Shirai[11]等人又在相干叠加模式下,以GSM为列,研究了部分空间相干光在大气湍流中的光束扩展问题。2008年,Ji[12]等人以部分相干厄米高斯光束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大气湍流中的展宽和方向性问题,得出相干性越差,展宽的湍流效应越小的结论。Chen[13]等人则推导出了有限条件尺度下GSM光束在湍流中的漂移时间谱等等。
湍流对光束传播的影响常用折射率结构常数来表征[14]。Consortini的实验[15],利用了到达角起伏和光强起伏的性质,测量了内尺度。Hill等人使用双波长闪烁法[16],结合空间滤波技术来探测内尺度。分别利用近平面波模型和空间滤波技术,实现了大气结构折射率和内尺度的测量。 大气湍流中传输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30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