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eeffe 2011年在报告《Managing the risks of outsourcing》中提出有效地规避“合同管理风险”和“绩效管理风险”可以提高国际贸易外包生产中沟通的有效性。合同管理是指磋商和管理所有层面的双边或者多边协议,其中包括服务级别协议(例如:供应商协议),产品规格描述,合同(传统要求:责任,义务,以及免责条款,争端解决机制等),日常订单,质量检测协议等。而绩效管理则是贯穿整个合同计划,谈判,以及合同授予后的供应商管理的所有阶段,其指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对于实现目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通过帮助激励员工取得好成果,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方法;并且绩效管理特别强调沟通,辅导和员工能力的提高。
Godbole在《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11年第13卷第14号《Communication Cycle》中强调了沟通循环的重要元素。首先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共享和反馈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之间的包括五个主要元素:输出者,接收者,信息,反馈,和沟通渠道。其中输出者和接收者具有编码和解码这两个职能。而沟通渠道则包括面对面交流,电话,语音,电子邮件,信件和媒体。在国际贸易中解决时区差异,他提出这种跨时区的沟通可以通过80%异步沟通渠道,即使用电子邮件、语音信息、传统邮件信件或传真;和20%的同步沟通渠道,即使用视频聊天,电话聊天,在线聊天,和面对面谈话。
Ali、Verner、Nguyen 2010年在《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第80卷9号《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Trust in Software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里从国际贸易供应商的角度提出四点建立有效沟通的模型:(1)与客户员工同时进行正式和非正式渠道的沟通;(2)供应商有能力在客户采取措施之前讨论和核实发生的问题;(3)供应商有能力解释所有为了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措施;(4)和客户方面对面的交流并熟练掌握客户所在国家的语言,从而避免严重误解的产生。
Cole在《Communication World》2009年第14卷8号《To See Communication It Has to Be Measured!》里从欧洲客户的角度,明确地提出包含四点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建立沟通有效性的模型:(1)保持相关人员“被告知”,即定期和员工见面或开小会议,回顾过程记录,以及尽可能用最快的方式直接沟通而不是使用异步的沟通渠道;(2)鼓励员工表达想法:即不断询问员工,激发他们自己的想法,运用开放式的问题,对于可行的想法进行公开认可和鼓励;(3)理解倾听:即无打断的倾听,重复和总结;(4)坚持诚实原则,即诚实恰当地呈现各类信息和文件,当特殊信息不能提供时要及时告知相关者,承认错误。
Knol 2009年在研究生论文《The influence of communication quality on offshore business process》中提出在国际贸易外包生产中建立有效沟通的七点属性:(1)有效的沟通工具,(2)时间性,(3)精确性,(4)一致性,(5)可信性,(6)完整性,(7)协作性。这七点比较完整的概括了沟通有效性建立的方针方法。
夏永红、李媛媛在《商业时代》2011年第31期中的《基于供应链风险的5R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强调供应链所固有的内部不确定性因素主要由于供应链采取的运作模式和策略(包括全球采购策略,业务外包策略等)。 这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供给与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不通畅等。在抵御和管理供应链风险中他们提出(1)信息与物流可靠性管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供应链信息的可视性;通过加强信息化管理,完善供应链自身信息传递渠道,提高各节点信息共享的透明度,增加供应链成员信息的可视性;从而通过供应链流再造实现物流同步化;通过信息共享,简化供应链物流运作流程,加强各节点物流协作,使供应链成员之间实现同步化物流,提高物流的可靠性;(2)采购弹性策略与供应关系管理:多源多地供应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 国际贸易中国供应商和西方客户的交流国内外研究现状(2):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35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