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股利研究的序幕就已经拉开,股利分配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被Williams提出。股利政策研究的创始人,哈佛大学的Lintner教授在1956年开始研究与股利政策相关的课题,提出了长期可持续的变动收益、股息支付率和股利的变动这三个因素影响股利政策的制定。从此之后,众多学者开始更加深入的研究股利政策。38351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正式研究股利政策,众多西方学者在这个领域不断探索,提出了股利政策如何影响公司股票价格等股利政策的理论。
M.Gordon在1959年以许多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一鸟在手”理论,他认为投资者一般都为风险厌恶型,他们更加倾向于获得较少的当期收益,而不会选择风险较大的未来收益,投资者期望高额的必要报酬率,但是由于公司进行再投资的留存收益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使得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往往不能满足投资者的期望。论文网
1961年,著名的“MM股利无关论”由Miller,MH和Modieliani,F提出。该理论阐明,在一个完美资本市场中,公司的股利政策与公司的价值是没有关系的,而影响公司价值的仅仅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公司的投资决策这两个因素。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上市公司的高层与公司的投资者并不是同时得到公司内部的消息的,这就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公司的管理者会第一时间知道自己公司的内部消息,而投资者往往会延迟获知,所以此时股利就是一个传递信息的信号,当公司管理层预计公司未来收益会增长时,就会以增加股利的方式告诉投资者。
Jensen and Meckling提出股利代理成本理论,该理论是当今股利研究的主流观点。股利代理成本理论认为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会存在自利的行为,所以公司的股东和主要债权人之间会通过契约的关系来约束这种情况的发生。代理人在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想必就会忽略委托人利益最大化,此时委托人可以采取激励或监督的措施限制代理人。但是这时委托人要付出相应的成本,这就是代理成本。
(二)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股利政策研究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对股利政策进行探索,我国对股利政策的研究主要是在西方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下,结合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
关于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1996年,刘星和李豫湘作为国内研究股利政策较早的学者,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就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了影响公司股利政策的因素。2003年,高强、伍丽娜、彭燕通过进行大量的实证分析,研究了政府导向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产生的影响。
在分配股利偏好性方面,吴虹雁学者利用大量数据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情况,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不分配股利的现象,并且不热衷于分配现金股利,股利政策波动加大。2001年,原红旗博士通过运用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认为大股东利用现金股利转移资金的动机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成正相关。还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公司股利的发放收到公司规模的影响、公司现金股利的多少与公司盈利成正比等一系列重要结论。吕长江和许静静在2010年研究发现,市场对股票股利变更的敏感程度高于现金股利。
对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存在的现象,2000年,陈浪南和姚正春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明显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黄娟娟和沈艺峰通过研究发现,在股权集中的公司里,公司的股利政策完全为了迎合大股东,而忽略中小股东的意愿。对于法律保护股利的研究,2011年,王月萍和沈乐平认为,投资者法律保护对企业的影响远远大于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胡嘉峭在2013年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收益率与股利支付率成负相关关系。 股利政策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37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