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于移动支付这一概念的使用较早,研究主要包括移动支付的技术实现、移动支付产业链、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研究。也有对当前的移动支付服务及其特点进行分析,这有助于比较移动支付服务功能。为了了解产业参与者的价值与动机,研究者选择性地分析了部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的优势与劣势。且2006年后的研究更多的涉及开始大量涉及到使用的消费者群体、移动支付的运用—银行与商户的关系、移动支付的决定因素延续使用因素 、基于可信计算的可信移动支付环境和虚拟化技术 、对移动支付的信任、采用意愿、个人创新性、移动支付客户感知风险和使用意图、消费者对移动支付服务的态度等更多元化的研究领域上。 45356
在使用影响因素方面,Changsu Kim et al.(2009)[1]从系统因素h和用户因素两个角度对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系统方面包括移动性、可达性、兼容性和便利性,用户因素因素包括创新的个人特质和对移动支付的知识储备。此外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早期采纳者认为移动支付易用主要基于他们对移动支付的认知,而晚期采纳者认为移动支付有用主要是体现在可及性和便利性。Shuiqing Yang et al.(2011)[2]研究则认为社会影响、个人特质通过影响用户行为信念对移动支付使用意向产生影响,研究根据是否有过实际使用经验将用户分为现实用户和潜在用户,认为个人的特质和行为上的信念对使用意愿的作用方面现实用户要强于潜在用户,而社会影响对使用意向的作用潜在用户则要强于现实用户。
在消费者行为方面,国外对于移动支付的研究主要还是针对其技术实现和应用,实例验证移动支付,针对银行和商户之间关于移动支付的合作问题的研究,移动支付模式和安全问题等,由于国外的营销环境明显有别于我国,国外学者对于所在国的大学生市场的研究论文网,多集中于某类商品消费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IshimotoHidemasa等(2000)[3]通过自己设计的问卷调查大学生对外卖食品的消费行为。指出方便与否是决定大学生是否购买这些食物的首要因素,男性大学生购买外卖食品比女性大学生比例高。是否与家人同住也是决定外卖食品的消费因素,不与家人同住的大学生较与家人同住的大学生的外卖食品的消费量更大。国外对于移动支付类在目标市场的推广研究还较少涉及,而本次研究课题也是围绕某类商品消费的研究,针对“翼支付”我国大学生市场推广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营销策略方面的建议。
(2)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状况
我国学者最为关注的领域是移动支付的产业链,对移动支付的商业模式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国内学者现有的研究基本包括:介绍国外的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介绍中国支付环境,各产业链间相互关系及作用;分析移动支付发展的机遇和优势;列举移动支付有可能的商业模式,比较各种商业模式的优劣势,并对可能的优劣势提出建议,以及消费者使用影响因素研究等。
在商业模式方面,李宏涛(2006)[4]在其发表的《手机支付商业模式研究》中通过分析研究得出4种主要的手机支付商业模式,分别是:以银行为主体的模式,以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的模式,以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的模式以及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的模式,他认为根据中国宏观市场政策、信用认证程度、产业链各环节成熟度,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模式将会更适合中国手机支付业务发展。
在移动支付现状方面,宋颖(2008)[5]在《通信世界》发表的《移动支付之综述篇 -全球移动支付发展现状》通过对全球移动支付发展状况的深入考察以及对中国移动支付现状的全面探讨,对中国移动支付成功案例进行分析,验证了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可行性。而本次课题将借鉴其研究,针对“翼支付”在大学生市场推广进行可行性的验证。 移动支付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46750.html